-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越來越小的菜籃子
——消失的城郊菜地
今天我們來關注老百姓的菜籃子,根據農業部統計,進入6月份以來,國內蔬菜價格已經連續十周上漲,漲幅達到30%。9月2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明確指出,目前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容易導致蔬菜價格大起大落。這些大城市為什么自己滿足不了蔬菜供應?嚴重依賴外地菜又會給菜價帶來什么影響呢?我們來看看記者在杭州的調查。
這里是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也是杭州市蔬菜流通的大本營,每天凌晨是整個市場交易最繁忙的時候,一輛輛滿載蔬菜的大貨車整齊排列,停滿了整個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市場里幾乎所有的大貨車都掛著外地牌照,近的有湖北、江蘇,遠的有黑龍江、河北、山東等等。這些司機操著各地的方言告訴記者他們來自不同的城市。
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商販
蔬菜商販:外地的外地的。
記者:哪兒的?
蔬菜商販:山西的。
蔬菜商販:張北的。
記者:這菜是那兒拿過來的?
蔬菜商販:山東沂南的。
記者隨意詢問了十幾輛大貨車車主,得到的答案無一例外:車上拉的都是外地菜。這位批發商從2004年這個市場開放,就一直在這里做生意。他告訴記者,只要看一眼,他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本地菜,哪些是外地菜。
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商販
蔬菜商販:這個三輪車上拉的基本就是本地的,大車拉的都是外地的,像我們這都是外地的。
記者注意到,在繁忙的市場中,確實有些人力小三輪車在大貨車的縫隙間穿梭,車上拉的是本地產的小白菜、空心菜等葉菜類蔬菜。記者在市場里停留了將近3個小時,發現來送菜的小三輪車總共也不超過20輛。而大貨車每天至少一百輛,三輪車載重最多1千斤,與背后動輒載重30幾噸的大貨車相比,三輪車顯得非常弱小。
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副經理韓大雄
韓大雄:外地菜占到70%左右,本地菜占到30%,本地就是一個葉菜,加上蕭山區的蘿卜。
蔬菜批發市場副經理韓大雄告訴記者,目前在這個市場上,每天蔬菜的總成交量為2700噸左右,其中有2000噸都是外地菜。
韓大雄:本地菜原來占70%,外地占30%,現在反過來了。我們剛工作的時候外地菜很少的。
在市場里轉一圈,記者見到了內蒙古的土豆、甘肅的娃娃菜、山東的黃瓜茄子、東北的西紅柿,河北的蘿卜和大白菜。這些菜不遠千里從產地來到杭州,一次一次的“大遷徙”要耗費多少成本呢?一位拉著三十幾噸蘿卜從河北來到杭州的批發商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蔬菜商販:我們在那(河北)包地3000多一畝,一畝產6000多斤,劃多少?劃5角多,4角多起步的。冷庫費一天1000,你發不發這一天就是1000塊錢,運費現在抬得老高,運費現在漲到500一噸,去年300一噸,代收費,還有小工、袋子,都要加上去,到了這7毛多了現在。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經過長途顛簸,每斤菜在路上消耗的成本在2毛到4毛不等。
蔬菜商販:拉到這里加上冷庫,運費一斤得加四毛錢。
蔬菜商販:平攤到一斤上成本要加兩毛五到三毛
而有些菜在流通過程中消耗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蔬菜本身收購價。像這車山西運過來的圓白菜,在當地的收購價是每斤一毛五,運費每噸500元左右,加上冷庫費用,人工費用,成本平攤到每斤菜上是三毛錢,達到了菜價的兩倍。而從路途更遠的甘肅、內蒙古、甚至海南運來的外地菜,運輸成本就更高。
蔬菜商販:走過來要48小時,兩天,這一車光運費就要15750,加上別的,兩萬多點,三萬塊錢吧。
剛才這一番調查,讓我們對菜價為什么居高不下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外地蔬菜千里迢迢運到杭州,油費、車費、過路費加上大量損耗,本來很便宜的蔬菜成本翻了幾番,最終都得由消費者來買單。用句俗話說,這真是把豆腐盤成了肉價。從氣候條件來看,杭州正是適宜種植蔬菜的地區,可為什么偏偏要舍近求遠,大量購進外地高價菜呢?
記者: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杭州城郊的一塊農田,現在您可以看到,這里滿是齊腰深的荒草,而放眼望去大概十多米的面積當中,您能夠看到的也都是荒草要高過秧苗。剛剛從村委會我們了解到,本村擁有700畝這樣的農田,以往一直是用于蔬菜和水稻的種植。而在明年這700多畝農田將全部用于其他用途的開發,這個村子里的900多位農民也將搬進高樓,結束他們的農民生活,而以往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日子也將一去不復返了。
不遠處正在荒草叢中忙碌的王阿姨告訴記者,她家原有三畝菜地,種了十幾年菜,原來每天至少可以賣100斤左右,自從去年這塊田被征用后,她就沒法再大面積種菜了。現在,趁著這塊田還沒最后開發,王阿姨辟出這一小塊地,種的蔬菜剛夠自己家里吃,一斤能賣的也沒有了。
菜農王阿姨
王阿姨:明年沒有地了,拆遷馬上要拆了,房子都要搬到那邊,很高的房子里去,他們還要造呢,還有好多呢。
在王阿姨的菜地向西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幾棟高樓在這片原本空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遠處的挖掘機還在繼續平整土地,記者了解到,兩年前這個村子的房屋和菜地一同被征用,高樓所在的位置原來就是農民的菜地。而用不了多久,王阿姨開荒的那塊菜地也會建起高樓,變成現在這里的樣子。
在杭州城東北方的一個村子里,得知記者是來調查菜地情況,熱心的村民們不約而同地向記者介紹起村子里的一個公園。2003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綠油油的農田。
村民:一直到那個鐵塔,中間高的鐵塔那一片,都是農田。
有著相同感受的不止是村民。周華民是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的業務二部經理,早在84年以前,蔬菜批發市場還是國有性質時他就一直跟菜農菜地打交道。現在他一直負責市場內本地菜的管理。對于城郊菜地的變化,周華民深有感觸。
周華民
我們筧橋村以前有八百多畝土地,現在一百多畝,都是搞企業,國家征用,城市需要,沒辦法的。龍口鎮以前好幾千畝,現在基本上沒有了,火車東站開發起來以后基本沒有了。
除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菜地還呈現出越來越向遠郊遷移的趨勢。浙江金華的盛旭洪在杭州承包土地,種了八年的菜,他親身經歷了菜地不斷向外遷移的過程。
浙江蘭溪菜農盛旭洪
盛旭洪:我們最開始是在丁橋,石橋那邊,種了兩三年,丁橋種了四五年,又跑到這里來了。為什么老換?反正杭州這個地方三四年四五年就要征用掉了,再跑到別而地方去種。
盛旭洪說現在本地蔬菜銷量很好,本來想擴大種植規模,但問題是現在城郊已經找不到適合蔬菜種植的大片土地。僅盛旭洪所在的縣就有近百名老鄉在杭州周邊種菜,現在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有一天,杭州會無地可種。
盛旭洪:我們種蔬菜的,隨便哪家都是越種越遠,靠邊,離市中心近的比如說方便一點的地方不可能,因為杭州土地老征用。
杭州市農業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杭州市主城區蔬菜種植面積22.33萬畝,到了2008年,這一數字變為16.03萬畝,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在減少。
杭州市農業局局長黨委書記局長程春建
程春建:整個我們原來蔬菜供應,特別是葉菜主要是在城市周邊,現在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相當一部分蔬菜基地都已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原來江干區有3萬畝蔬菜基地,現在還不到一萬畝。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農耕時代的杭州物產豐饒,聞名全國。可是現在我們看到,隨著城市化加快,這里卻已經容不下一塊菜地了。目前,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像杭州、蘇州、嘉興等城市的蔬菜自給率都不超過30%。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綠油油的菜地最終都讓位給高樓大廈嗎?
前面我們看到,城市菜價居高不小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實際上在于城市周邊的大量菜地,讓位給了大規模土地開發。正因為這樣,國務院在9月2日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地要實行更為嚴格的土地占補平衡和補償機制。而杭州市為了緩解蔬菜供應緊張,這兩年也是想盡了辦法,不但專門設立種植蔬菜的功能區,給菜農發放補貼,還規劃讓蔬菜種植上山下鄉。這些辦法能否彌補蔬菜供應的空缺呢?我們接著來看記者的調查。
杭州長期大量依賴外地菜,遇到突發災害天氣供應緊缺,菜價極易波動。針對這種情況,2009年杭州市啟動了5000畝葉菜生產功能區建設。所謂功能區就是必須按照政府指令進行蔬菜生產種植的土地,功能區的土地所有者依舊是農民,農民必須按照政府的要求種植蔬菜,相應地可以從政府獲得一定的補貼,保障型功能區每畝每年補貼200-300元,應急型功能區每畝每年補貼700-900元。
杭州市農業局農作處鄭軍輝
鄭軍輝:主要是兩個目的,一個是用于保障我們杭州城區的蔬菜的正常的供應,第二個就是在自然災害情況下,能夠盡快恢復生產,組織葉菜上市,平抑蔬菜價格。
今年7月,杭州又是高溫暴雨交替,不但本地蔬菜大量腐爛,從外地運菜也受到影響。在此期間,葉菜功能區搶收上市新鮮蔬菜4025噸,搶播小白菜、莧菜200多畝,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蔬菜供應緊張的局面。
杭州市農業局局長程春建
程春建:我們計劃十二五期間,在現在5000畝的基礎上,再增加5000畝,達到一萬畝,主要葉菜為主。
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蔬菜功能區的最大作用還是應急。杭州市的蔬菜種植面積共有大約16萬畝,只能滿足城區30%的蔬菜需求,而功能田目前只有5000畝。即使增加到10000畝,對于整個杭州的蔬菜供應只能滿足2%的需求,實在是杯水車薪,很難從根本上增加蔬菜的供給。
鄭軍輝:從近郊向中遠郊,尤其是向山區半山區丘陵地帶轉移,實現杭州總的蔬菜播種面積的穩定
記者:有點逼上梁山的味道?
鄭軍輝是,近郊蔬菜基地不斷減少,這是全國的一個趨勢。
鄭軍輝告訴記者,杭州西部縣市有很多丘陵半丘陵地區,把這些原本種植大豆玉米的地改種山地特色蔬菜,這就是“上山”。而所謂“下鄉”,就是蔬菜種植向城市遠郊、區縣鄉鎮發展。杭州市農業局數據顯示,2005年-2008年,通過這種方式,杭州下轄七縣市蔬菜種植面積共增加5.78萬畝。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衛龍寶
衛龍寶:城市化推進過程當中這種傳統農業的經濟狀態,跟城市化以后的狀態會產生一些沖突或者一些摩擦,這個自然是必然要發生的,而且這也是中國發展未來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無非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把那些負面的因素減到最低。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衛龍寶認為,現在國內有許多類似于杭州這樣快速擴展中的成長型城市。這類城市由于發展擴張速度較快,往往忽略了周邊農產品供給的配套建設,缺乏全局性的考慮,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最終導致蔬菜自給率偏低。
調查數據顯示,上海這個國際型的大都市蔬菜自給率在50%左右,多數大城市的自給率則不足30%,北京蔬菜自給率僅為10%。
衛龍寶:不是說一定要百分之百全部自給,因為這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城市邊緣的一些區域,合理的運輸半徑范圍內的,鼓勵他們發展,通過郊區的蔬菜基地和稍遠的郊縣的蔬菜品種的調劑加上全國的中心市場國家級菜籃子工程,比如說海南國家冬季瓜菜生產基地,南菜北運基地調運結合,我想是能緩和供應問題,這就是個常態。
半小時觀察:
我們都還記得過去每當郊游,一塊塊菜地、一排排蔬菜大棚都是路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然而,如今在攤大餅式的城市開發之下,很多地方的郊區都被密密麻麻的住宅區和倉庫、廠房所擠占,尤其是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幾乎看不到菜地的影子。也許,和搞房地產相比,同樣一塊地拿來種菜經濟效益上要低得多,但我們不要忘了,城市最根本的功能不僅是創造經濟數字,更應該滿足人們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從很多細節上保證老百姓能享受到宜居的生活。今年的菜價上漲,實際上也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提醒我們,城市發展不能顧此失彼,光看錢袋子,而忽略了老百姓的菜籃子。(主編:熊曼琳記者:宮佳奇馮珍瑪攝像: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