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的差異化復蘇主要表現是在新興國家出現普遍過熱跡象的同時,發達國家仍表現低溫的通貨緊縮現象。
劉軍紅認為,新興國家呈現通脹壓力的同時,發達國家又表現了通貨緊縮的隱憂,世界經濟復蘇態勢呈現雙重結構。從國際政策協調上看,這種雙重結構使各國的政策協調難度加大,給世界經濟復蘇環境平添了新風險。
張茉楠認為,差異化復蘇造成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政策兩極化,發達國家很長時期內需要維持低利率,但新興國家的貨幣政策受到資產泡沫和通脹壓力問題的困擾,這種政策矛盾和不確定性,是世界經濟面臨的又一重壓力。
美洲開發銀行行長莫雷諾近日就表示,拉美國家面臨的頭號政策難題是,既要利用貨幣政策或資本管制來減緩資金流入,同時又不完全杜絕資金的流入。
張茉楠指出,金融危機復蘇進程中,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除了關心全球經濟短期增長外,更關心的是全球經濟如何向更加均衡、公平和健康的方向發展,強烈呼吁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話語權的金融改革,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歧似乎更難彌合,這種改革的進程更為艱難。
她提到,全球金融危機不僅是逆差國與順差國、消費國與生產國之間的不平衡,更是債務國與債權國之間的不平衡,但是這種失衡的國際債務循環體系還沒有被徹底打破。
債務問題是前期金融危機的后遺癥,從未來的趨勢看,消費型國家、生產型國家、資源型國家的債務債權鏈條也很難被打破,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引領全球經濟走向復蘇過程的背后依舊是全球利益與財富分配的巨大失衡。
對此,張茉楠認為,發達國家寄希望于發展中國家創造復蘇的條件,更要尊重發展中國家的長遠利益,只有這樣才可能建立“強勁、持續和平衡”的增長框架。
在近日舉行的一個論壇上,英國匯豐控股集團董事長葛霖表示,金融市場會持續脆弱,全球不平衡會持續。
葛霖說,目前市場缺乏信心,若全球失衡問題未能解決,未來還會出現危機。但他認為,實現新的平衡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會經歷5至10年的轉型期。他同時還強調指出,市場的重新平衡不僅是國際層面的,還應該在各國內部進行。
要增長還是要平衡
張茉楠形容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仍是在“走老路”,對于世界各國來說,當前應是“轉彎”進行時,應轉換經濟增長軌道。
雖然這種轉換面臨很多矛盾和沖突,將是漫長而曲折的,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實質性突破,但是需要拿出智慧、勇氣和耐心,重新審視我們的增長,轉變思維,認清是增長更重要還是均衡可持續的軌道更重要。
張茉楠認為,對于中國來說也是如此,出口導向型戰略難以為繼,中國應更密切關注如何在新的全球經濟結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我為主,增強主動性,一方面調整好國內經濟結構,轉向內生性增長,另一方面加強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她認為,從這一點出發,短期內中國經濟是否二次下行不應該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對于經濟增長的預期也應該回歸理性和常態,并摒棄失衡狀態下不理性的繁榮。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近日也多次對媒體表示,中國在現階段不應該去推動過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實現平穩增長,以調節失衡的經濟結構。她認為,如果去刻意地推動超過潛在增長率的更高的增長,可能引發通脹惡化。更重要的是,推動超過潛在增長率的更高的增長,也是資源消耗的低效率增長,這并不利于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記者皇甫平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