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四萬億”東風
審計報告披露的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地方財政的困局。
報告顯示,2009年新增1.04萬億元,占調查地債務余額的37.28%。但是,這些新增債務中僅有8.92%用于中央擴內需新增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還有相當部分用于建設2008年前已開工的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
劉尚希指出,地方政府長期以來都有投資和建設沖動,2008年底“4萬億”刺激計劃、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投資環境可以說是正中其下懷,地方政府前期規劃項目由此開始建設。
事實似乎也的確如此。一位中部地區地方融資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實質上很多地方財政都是“吃飯”財政,沒有多余的財力實現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要實現這一部分功能,貸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2008年底經濟刺激政策下,地方融資平臺設立和貸款受到鼓勵,各地政府做出了一致的選擇,貸款開展項目建設。
寬松政策背景下,上述負責人所在地一年增加了3億到4億的貸款,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當地財政今年的還債支出也從以前的1000萬元增加到了7000萬元。
地方政府籌劃已久的項目優先建設似乎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于是2009年新增債務中只有8.92%用于中央擴內需新增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也變得合情合理。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則分析,這一數據背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告訴記者,事實上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地方政府已經感覺到中央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政策開始發生變化,于是出于控制債務風險防止出現爛尾工程的考慮,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選擇減少新開工項目,資金更多地用于已經立項開工的項目。
有消息顯示,2009年末,全國32個省級地方政府都收到了央行和銀監會直接發送的地方融資平臺信貸數據監測報告,以提醒地方政府注意地方融資平臺大量舉債造成的風險。此外,國家發改委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審批地方城投債的大門也逐步收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接受記者采訪時則指出,2009年各地方政府紛紛舉債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導致地方融資平臺債務規模的劇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相關監管機構已開始著手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的管理。隨后,2009年下半年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新增貸款呈現沖高回落、增幅放緩的趨勢。
王雍君則指出,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借新債還舊債,減輕債務風險也是可以理解的。
借新還舊不可持續
不過,今年地方政府借新債還舊債的做法或許會遇到困難。
審計報告調查顯示,調查涉及的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政府性債務余額合計2.79萬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性債務。
根據審計報告,這些地區共有各級融資平臺公司307家,其政府性債務余額分別占省、市、縣各級政府性債務總額的44.07%、71.36%和78.05%,余額共計1.45萬億元。
但是,地方政府并沒有足夠財力償還這些債務,從債務余額與當年可用財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級和西部地區債務風險較為集中,有7個省、10個市和14個縣的債務超過本級財力的100%,最高的達364.77%。
審計顯示,去年地方政府還債資金中47.97%來自新增債務,正如劉尚希所言,如果地方短期償債壓力較小或者可以繼續獲得貸款借新債還舊債,地方財政還債壓力可能并不大。
但是現在地方政府壓力卻并不樂觀,外界普遍預計在政府及相關監管機構的調控下,預計地方政府融資會有所收縮,各商業銀行在新增貸款控制方面,將減緩對地方融資平臺的信貸審批,在增量放貸方面對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控制將進一步增強。借新債還舊債可能不那么容易了。
前述融資平臺負責人則表示,今年以來很難貸到款,這種情況下只能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前期的一些項目可能會推后,但是對于已經在建的項目還有沒有資金來源,前期債務如何還本付息?這位人士沒有多談,不過外界有關爛尾工程和地方財政壓力的擔心則是越來越多。
劉尚希則表示,對于地方債務要重視,但是也不能過分夸大,現在主要是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并不是急剎車。王雍君也表示,地方融資平臺更可能是軟著陸,要更加規范,讓地方債務風險不再加大。
國務院6月10日下發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也明確要求嚴格區分公益性和商業性項目,對還款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性資金的公益性項目,不再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融資。
對于存量債務,國務院6月10日下發的文件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對融資平臺公司債務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并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