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麥生產緣何能夠克服罕見低溫的不利影響,在生育期普遍推遲的情況下再奪豐收?記者日前專訪了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河南農業大學郭天財教授。他認為冬小麥全生育期長達230天左右,自我調節能力強,管理回旋余地大,由于技術路線對頭、管理措施到位,最終克服持續低溫等不利因素影響,實現冬前損失春后補、穗數減少粒數粒重補。
問:今年的小麥生產能夠再奪豐收,哪個因素最重要?
郭天財:關鍵在于播種基礎普遍較好、質量較高。去年麥播前,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制定了小麥生產技術方案,強調“七分種,三分管”,重點推廣深耕細耙精細整地、踏實土壤精勻播種、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麥田土壤與種子處理等高質量播種關鍵技術。加之去年秋收作物收獲騰茬及時,整地進度快,絕大多數麥田集中適期播種,播種質量高,基本一播全苗,實現了苗齊、苗全、苗勻。根據我們的實地調查,去年多數麥田的整地播種質量是近年來最好的。
問:去年底、今年初頻繁的雨雪低溫天氣,給小麥生長帶來的影響是否完全是負面的?
郭天財:低溫天氣在嚴重影響小麥正常生長的同時,也帶來了有利的一面,冬前降溫早利于控旺防蟲,春季低溫持續時間長利于形成大穗多粒。在小麥越冬期、起身拔節期、孕穗灌漿期幾個關鍵生育時期,小麥主產區均有降雨(雪),且雨量充足,滿足了小麥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求。特別是無水澆條件的丘陵旱地小麥,長勢明顯好于去年,增產幅度較大。去年11月中旬,我國出現一次強降溫降雪天氣,正值冬小麥第一個分蘗盛期,導致小麥積溫和光照不足,三類苗比重明顯增加。但這次強降溫降雪有效補充了麥田墑情,對抑制冬前麥苗旺長,壓低病蟲越冬基數起到了積極作用。今年入春后,冬麥區出現持續低溫,對春季分蘗不利,但俗話說“冷年成大穗”,低溫使小麥幼穗分化時間延長,有利于形成大穗多粒。雖然3—4月份受強冷空氣影響,部分麥田發生晚霜凍害,但多數麥田由于土壤墑情好,受凍較輕,每穗結實粒數較去年略有增加。
在小麥收獲的6月7日至15日,我從河南省南陽市到鶴壁市沿途調查,農民普遍反映今年“谷重”,一袋小麥比去年重10來斤。可以說,今年小麥灌漿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粒重也是最高的一年。據農業部小麥專家組對全國11個小麥主產省的調查,今年小麥平均千粒重達到39.6克,比去年增加0.2克;平均穗粒數31.7粒,比上年平均增加0.6粒。
問:為促進小麥生產,國家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苗情轉化起到了什么樣的影響?
郭天財:促弱轉壯措施扎實有效,苗情轉化升級快,扭轉了不利。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針對實際情況迅速制定了《2010年冬小麥春季管理技術參考》,明確提出了“以促為主,因苗管理,措施前移,肥水齊攻,千方百計促進苗情升級轉化”的麥田管理策略。核心是在返青起身期追肥澆水、中耕保墑增地溫,增根長葉促蘗,促苗早發快長,通過鞏固冬前分蘗、增加春生分蘗彌補冬前群體不足,構建適宜群體結構,搭好小麥豐產架子。在國家出臺的“弱苗施肥補助”等政策引導下,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落實,有效促進了苗情轉化升級。
后期“一噴三防”效果明顯,粒重有所提高。冬小麥開花至成熟階段是決定粒重和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針對今年春季持續低溫天氣導致冬小麥抽穗、開花期較常年同期普遍推遲7到10天的實際,農業部門及時提出了“一噴三防”措施,即在小麥籽粒灌漿期間,通過噴施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等混配液,防干熱風、防病蟲、防早衰或防倒伏。中央財政為此下撥5.3億元專項補貼,各主產麥區積極投入配套資金,大力推廣“一噴三防”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實施效果。另外,各地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控,防治及時、用藥對路、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麥田病蟲危害。(記者 馮 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