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不能忽略的市場
改革開放32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驚人的增長,并一舉成為全球最為蓬勃、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
在本屆外博會上,相比國外正在萎縮的需求,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很看重國內市場的潛力:“未來10年,如果我國每年有1000萬個農民工轉化成城市居民,將會產生100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若按每個農民工的消費能力將提高3.5倍計算,中國內需市場的蛋糕就將增長3.5倍,這就能支撐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
在本屆外博會舉辦的“外企拓展內需市場高峰論壇”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當前的階段,三資企業面臨的已經不是選擇做不做內銷的問題,也不是討論時機是否已到的問題,而是考慮企業該如何發展、拓展好內貿市場。
中國大部分的出口企業為什么放著13億人口的市場,卻轉投國外市場呢?面對這個看似淺顯的問題,眾多外貿企業卻有現實而深刻的考量。
記者注意到,在危機形勢最嚴峻的時候,“出口轉內銷”的呼聲比較高,但是,隨著出口好轉,“出口轉內銷”的需求似乎在減少。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出口轉內銷”存在巨大的困難。分析人士也提醒,中國內地龐大的市場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法律體制仍存在大量的模糊空間。
必須邁過的坎
廣東打出擴內需、促內銷“組合拳”后的一年間,過度依賴外需的格局已有所改變。
據統計,2009年,全省外資企業內銷總額占全省外貿出口額的32.7%。外貿依存度比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下降22個百分點,降至133%。而珠三角外貿加工企業最集中的東莞市,外資企業內銷總額首次占到內外銷總量三成,比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提高12.82個百分點,相當于外資企業出口額的2/3,部分彌補了外需不足的影響。
隨著國家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消費增長型經濟發展,中國的“新內需時代”已悄然來臨。廣大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加工貿易企業,正面臨外貿轉內銷的大好機遇。
武漢中百連鎖倉儲超市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軍表示,企業邁進內貿市場,一開始總是有很多的困難,但重要的是企業是否有恒心和信心。
張燕生對此持相同觀點,他進一步指出,在出口轉內銷的過程中,企業必然經歷從貼牌到品牌,從別人的渠道到自己的渠道,從產品依賴別人的開發到自己擁有開發能力。“這是很難逾越的一個坎,但如果不能讓大部分企業有效克服,企業的成長就會出現減速,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會相應出現減速。”
有學者提出,當前形勢下,政府該出臺的政策應有三類:一是普惠政策,針對大多數企業;二是重點政策,扶持能解決大量勞動就業的企業;三是特殊政策,以扶持高新技術類的產業。
其中,要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才能使企業和地方獲得持久的競爭力。胡舒立說:“這需要政府引導企業在經營模式上由傳統的訂單生產、委托加工轉向價值鏈雙方的延伸,轉向研發和銷售兩個環節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