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部各省區市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動態分析與評價
根據主成分分析法的計算步驟,我們采用1999~2007年的相關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得到西部各省區市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動態分析一級指標的綜合得分及排名(見表4),然后對2007年的綜合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得到2007年西部各省區市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動態分析一級指標的聚類結果。
結合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具體評價如下。
(一)2007年的綜合情況
1.青海和四川最具競爭力從聚類結果看,青海和四川處于第一類。從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知,青海和四川位居前兩名,說明這兩個地區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發展態勢良好,在整個西部地區處于優勢地位。尤其是青海,其在科教產出等兩個方面排名第一。
2.寧夏的競爭力較強從聚類結果看,寧夏處于第二類。從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知,寧夏的排名緊跟在青海和四川之后,處于第三位,說明寧夏在科教與創新方面的發展態勢也比較好。寧夏在科技基礎與投入、教育基礎與投入兩個方面均排名第一。
3.內蒙古、重慶、新疆、廣西和陜西競爭力一般從聚類結果看,內蒙古、重慶、新疆、廣西和陜西處于第三類。從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知,這五個地區的排名處于中游水平。從長期看,這種發展態勢不會對提升本地區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產生明顯作用,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貴州、云南和甘肅競爭力較弱從聚類結果看,貴州、云南和甘肅處于第四類。從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知,這三個地區排名靠后,在整個西部地區處于劣勢地位,尤其是甘肅,其在科技基礎與投入、教育基礎與投入等兩個方面均處于后兩位。從長期看,這種發展態勢制約本地區的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提升,并將影響本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西部大開發以來的變動情況
通過對1999~2007年綜合排名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1)青海的動態排名迅速提升,從2002年的第七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一位,這是由于青海的規模較小,因此動態敏感度較高。從二級指標分析,其在科教產出和高新技術方面的動態排名快速上升。
(2)四川和寧夏的動態排名緊跟青海,四川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二位,發展態勢逐年轉好。從二級指標看,其在科教產出和高新技術方面的動態排名均處于前兩位;寧夏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三位,但寧夏的動態排名波動較大,這將不利于其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健康穩定發展。
(3)內蒙古的動態排名較為靠前,其排名基本穩定在第三到第五名之間,穩定的增長速度將有助于內蒙古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穩步提升,促進其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4)新疆和陜西的動態排名穩步上升。新疆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六位;陜西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十一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八位。說明這兩個省份的發展態勢逐漸得到改善。
(5)重慶、廣西、貴州、云南和甘肅的動態排名有所下滑。重慶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一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五位;廣西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七位;貴州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五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九位;云南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二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十位;甘肅的動態排名從1999年的第六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十一位。這種發展態勢將直接影響這五個地區科教與創新競爭力的提升,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摘自《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