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在“2009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了解到,貿易保護確實讓不少跨國企業的中國采購增加難度。然而,與會采購商皆向記者表示,中國制造的魅力并未因此減弱,而作為全球供應鏈上重要的一環,中國制造應謀求更高產業的升級。
國際貿易籠罩“保護”陰霾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此次“跨采大會”不同于常規的外貿展會,其特點在于“逆向采購”,設立展位的是采購商而非供應商。
“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BP國際采購中心2006年在上海成立,負責在大中華區進行采購并將產品輸送到BP的全球分公司。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BP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國際采購中心采購經理王正璐表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上非常重要的一環。該公司大中華區的采購額已經達到了20億美元。 “就發展速度而言,中國市場的采購量是增長最快的。 ”
然而,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王正璐表示,國際間的貿易保護確實對在中國的采購造成了一定影響,今年以來采購的速度正在下降。
“中國制造”魅力仍不減
正如人們所擔心的,各國政府對中國貨的進口提高門檻,會否導致中國制造的魅力減弱?沃爾瑪全球采購中心負責人明確給出了 “否定”的答案。該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沃爾瑪中國銷售的產品中本地產品達到95%以上,與中國近2萬家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系。而中國產品在其全球采購中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份其提供的采購名單目錄中,記者看到涵蓋了從襪子打火機到汽車用品各方面的產品名單。 “沃爾瑪這次設立了189萬平方米的展位,來了60位采購經理,是歷年來最大的一次。 ”該負責人表示,這足以彰顯沃爾瑪對中國貿易的信心。
創高實業公司則是一家從事五金制品的中小供應商,其業務部主管鄭志豪對記者透露,“從今年7月份開始,跨國公司的訂單反而超過國內訂單,跨國公司的需求正在慢慢恢復。 ”
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除了貿易保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制造似乎還面臨著另一個麻煩。昨日一位不愿具名的采購商失望地向記者表示,自己并未找到理想中的供應商。“很多國內的供應商都過來談了,很熱情也很誠懇。但是交談中發現,他們的產品并不符合我們公司的工藝要求。 ”他還透露,不少供應商規模較小產,無論從質量還是產能方面都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的需要。
前述王正璐也對記者表示,洽談的供應商并非100%都能滿足BP的要求。“我們有一套非常嚴格的供應商篩選體系。不僅僅是產品質量、甚至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都要進行考察。”他透露,“后者是中國企業所缺乏的,我們要求合格的供應商更應擔負環保和慈善的社會義務。 ”
“中國無疑在全球供應鏈已經占據一席之地,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謀求供應鏈的升級。改變中國產品低端形象,打造高科技低能耗的先進產品。 ”王正璐說,這是迎合跨國公司采購的需要,也是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需要。 ”
專家點評
危機將重新定義國際分工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表示,貿易保護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博弈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產能會面臨過剩,所以需要加快培育內需市場。中國目前還是處于中游的產品制造環節的國家,僅靠低廉勞動成本的優勢獲得全球制造業加工廠地位,雖然就業壓力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是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是有限的。
但這次金融危機卻給中國提供了“打翻身仗”的好機會。中國在下一輪的新商業模式中,到底是繼續留在“中游”發揮價格競爭的比較優勢呢,還是利用這次“全球化”的新布局來加強自己自主創新、市場培育的軟肋呢?這需要國內企業拿出更多智慧。(王毅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