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國際規則破解貿易保護主義拓展國際營銷渠道開辟新興市場
內需和外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一直都是經濟學家談論的熱點。從金融危機產生直到今天的“后危機時代”,中國如何擴大內需的問題凸顯出來,“如何盡快扭轉進出口下降局面”的討論也由此展開。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柴海濤
中國外貿面臨多重壓力
世界實體經濟復蘇還需要一段時期,中國更是面臨多重壓力。
全球經濟不會很快回升。原因在于,第一,發達國家債務負擔上升,不良資產需要清理。第二,金融業“去杠桿化”會使得經濟低增長。第三,相當部分國家的實體經濟指標仍未見好轉。“受這些因素制約,未來3至5年全球經濟仍將維持低速增長,全球貿易也將經歷3至5年的低速調整期”。
中國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方面的壓力。西方國家以全球經濟失衡對我施加壓力,迫使我國少生產、少積累、減外需,其目的在于要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掩蓋其超發美元,轉嫁通脹成本的意圖。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紛紛擎起的“綠色經濟”,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潮流的同時,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成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我國與新興國家的競爭更加激烈。在傳統的制造業領域,我國的比較優勢正在減弱。與亞洲新興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人口紅利期將比越南、印度提前10至25年結束,中國近4年來制造業工資水平增長的幅度遠高于亞洲其他國家的水平。
所以,從總體上看中國出口的下行壓力依然很大,另外受貿易融資條件惡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保市場、保份額任務依然艱巨。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 張燕生
多種渠道爭取訂單
當前我國出口企業面臨應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爭取國外訂單這兩大難題。
在當前全球性需求萎縮、產能過剩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是難以避免的。在危機以前,我國企業所遭受的各種貿易摩擦案件占全球總貿易摩擦案件的比例,就高出我國出口占世界總出口額比重的近一倍。對此,我們應當積極行動起來,研究運用國際貿易規則,獻計獻策,切實幫助出口及相關企業共同破解貿易保護主義困境。我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策略應是在有利有理有節的基礎上,以牙還牙、針鋒相對,使貿易爭端的解決回到雙邊協商或多邊貿易規則框架內。
出口企業如何應對缺少國外訂單的難題?張燕生指出,行業協會、商會及貿易和投資促進部門應當深入企業,通過國際市場和產品信息服務、商品和國際會展服務以及境外經貿合作區、自由貿易協定、對外投資等多種途徑帶動國際營銷渠道建設。可以通過貿易企業、生產企業、金融機構和科研機構結成協同關系,共同開辟新興貿易市場,逐步提升我國企業“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綜合運作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小濟
消除認識誤區落實出口促進政策
要盡快扭轉出口下降的局面,需要出口促進政策的支持。
關于當前認識上存在的誤區:提高退稅率無助于出口,是補貼外國人;出口部門產能過剩,應該壓,不應該保;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出口促進政策難有作為。張小濟表示,首先,提高出口退稅率的目標是保住市場,外國進口商要求分享利益的前提是購買我國的產品,我國出口企業是否讓利取決于每個企業的議價能力。其次,是否“產能過剩”應由市場說了算,生產能力的利用率是由市場決定的,追求絕對的“產銷平衡”是計劃經濟的思維,不能因為暫時的困難,就輕言“產能過剩”。第三,擴大出口市場份額并非無所作為。
“面對我國外貿壓力,出口促進政策一要落實,二要建立長效機制”,張小濟表示。首先,出口退稅應該足額、及時、穩定。其次,應該完善出口信用保險體系,建立多渠道、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出口企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暴露了我國現有的涉外財政、金融促進政策體系還存在缺陷,主要是體制改革和發展滯后,不適應我國對外經貿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不適應經營主體多元化、出口產品升級、新興市場開發的快速變化。危機期間出臺的政策不是權宜之計,應該以此次金融危機為契機,徹底解決出口促進政策不適應涉外經濟發展的矛盾。(崔麗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