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邊界”的消融
跨城市“功能分區”出現,城市間的空間聚合走向有機是珠三角“超級城市體”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東莞沙浦工作的劉杰前不久把家安在廣州增城市新塘鎮。他在新塘買了一套3室1廳的住房。“這里離我工作地點開車不到半小時,將來穗莞深城際軌道開通,新塘更將成為幾個城市半小時生活圈的中心,這促使我決定在這里買房,”劉杰對本刊記者說。據新塘鎮經濟服務辦主任林衛平介紹,目前新塘的外來購房人口已達13萬人。
“不求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但求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我們要在周邊地區‘大搞生產’時花大力氣‘大搞生活’,”增城市委書記朱澤君說。不久前增城市提出了一個名為“全區域公園化”的戰略。
目前,在珠三角的穗佛深莞“超級城市體”內部,城市間同城化趨向加速,“城市邊界”日漸消融。丁力認為,三大經濟圈中的廣佛、深莞區域發育比較成熟,經濟圈層間的融合比較明顯。可以認為,穗佛深莞四大城市已經率先出現了同城化趨勢。
生活的一體化已實際上在“超級城市體”逐步形成,以廣州和佛山為例,兩地交通設施的合作與對接早已開始,廣州、佛山兩地間全長20公里的地鐵一期工程已經全面開工建設,預計明年10月竣工通車。廣佛地鐵和廣州市內4條地鐵連接,佛山市民40分鐘就能到達廣州中心區。
在珠三角規劃綱要中,廣佛同城化被明確提出,并被視為珠三角一體化的突破口。在此推動下,兩市簽署《廣佛同城化協議》,并舉行了第一次市長聯席會議,確定2009年將重點推動52項工作。廣佛同城化緊鑼密鼓地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目前,廣佛正在加緊編制規劃至2020年的《廣佛同城化發展規劃》,啟動城鎮空間和區域交通一體化等專項規劃和重要戰略地區同城整合規劃。推動“三接一聯”,即規劃對接、交通對接、產業對接,以及聯手保護環境。全面推進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各領域合作,共建“廣佛優質生活圈”。目標是到2012年實現廣佛基礎設施一體化;到2020年實現廣佛經濟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
產業鏈的跨區域發展是同城化的基石和主要表現方式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積累,特別是超級鎮經濟間的相互滲透,穗、佛、深、莞四大城市的一些支柱產業已經出現了跨區域集群的態勢。
深圳、東莞的電子產業集群就是一個相當明顯的例證。提起國產手機生產銷售,國內銷售商第一反應就是深圳,但實際的情況是,深圳的名聲得益于深、莞兩個城市的“共同努力”。目前,深圳、東莞聚集了幾十萬手機產銷從業人員,相關企業的主營業務涉及方案設計、軟件開發、模具制作、主板配件的供應、裝配加工、印刷包裝、到營銷推廣、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十余個專業化環節。
廣州和佛山是珠三角的兩個核心城市,早在清末民國時,這里就發育出了中國第一個民族資本經營的繼昌隆繅絲廠,南海、佛山一帶集中了最早的機械制造廠,而廣州則因港口、交通的便利,集中了諸多貿易商行。在當時,廣佛的分工是非常明確的。而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明爭暗斗,目前,廣佛產業發展已出現了互補的趨勢。廣州重工業及服務業發達,而佛山輕工業為主的制造業則遙遙領先。最為明顯的是,廣州汽車制造已確立其在國內的制造中心地位,而佛山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汽車零配件集群,使得產業鏈形成跨行政區域的延伸。
類似的情況還有廣州番禺、花都、增城、佛山一線的汽車生產及配套集群等。“市場經濟的動力可以突破城市的界限。這種產業鏈的跨行政區域延伸,不僅推動了穗佛深莞城市間‘產業邊界’的消融,也在有效推動著‘行政邊界’的消融。而更進一層的意義是,它通過形成城市化的連續帶,造就了穗佛深莞‘城市邊界’的消融。”牛鳳瑞說。
政策助力一體化
今年初,國務院通過并發布了規劃期至2020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該規劃綱要由國家發改委會同廣東省政府和有關單位編制而成,并以國家名義發布,這使呼吁多年的珠三角區域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珠三角區域一體化從而進入提速階段。
規劃綱要點燃了廣東省政府、珠三角各地政府推動一體化進程的熱情。今年前幾個月,政府、企業、社會各層面圍繞一體化的討論分外熱烈,而來自政府之“手”的實際推動也接踵而來。
4月份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親自率隊赴珠三角各市舉行了一輪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現場會,發動全省展開一番自上而下的充分造勢,4月中旬廣東省制定推出落實規劃綱要的決定和具體實施方案,標志著珠三角規劃綱要正式啟動,提出全面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加快形成“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經濟圈、“深莞惠”(深圳、東莞、惠州)經濟圈和“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經濟圈。
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強勢推動下,珠三角各地市間的協作也前所未有地加快了步伐。3月19日,廣州和佛山簽署了《廣佛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將“優勢互補”作為廣佛同城化的重要原則,實現錯位發展、功能配套。在廣佛“聯姻”的同時,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市簽署了《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的框架協議》,提出“整合資源”、“差別定位”等發展方向。3月17日,中山、江門、珠海區域緊密合作工作會議召開,并簽署緊密合作框架性協議,提出三市將在規劃統領、交通先行、對接港澳、服務粵西、產業協作等八個方面開展緊密合作,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一體化”障礙待破
當人們以一個“大城市”的視角來觀察珠三角時,會發現這一“超級城市體”要想最終形成,還有大量的障礙需要破除。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指出,珠三角各市要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結合實際認真完善本市產業發展規劃,突出特色,錯位發展,使珠三角從整體上形成互相協調、互補發展的產業格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去年7月發布的《優化珠三角產業布局的對策建議》中提出了當前珠三角一體化的“瓶頸”之所在:“各市縣政府以追求所轄區域范圍內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眼光只局限于區劃范圍內的‘地盤’,較少從珠三角整體利益或以開放的區域競爭互補的思維來思考資源、產業的規劃和布局。”就此,廣東社科院提出錯位發展的建議:調整優化珠三角產業布局,科學規劃好各類主體功能區,并進行相應的產業分類指導。
受訪專家認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出臺以后給受金融危機重創的珠三角地區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這意味著中央將給予珠三角地區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資金支持,但是局部發展得好并不意味著全局能夠發展得好,只有整個珠三角一盤棋才能將政策效應發揮好。而珠三角一體化目前還面臨著許多障礙。
首先是城市之間的利益沖突及磨合。要把珠江三角洲一盤棋下好,管理好這個“超級城市體”,必須考慮到城市之間的差異、利益沖突及磨合問題。僅廣深之間的競爭就長期存在。城市之間需要的是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地區內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能夠優勢互補,通過最小的資源消耗達到最大的整體效益。每個城市要明確自身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城市建設要抓住重點。重復建設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資金,還為城市的后續發展留下了隱患。而最需要得到磨合的是城市民眾的心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經濟發達的城市對一體化往往有一種排斥的態度,認為這將會拖自己的后腿。而經濟發展相對差一點的城市擔心一體化后本城市的話語空間被壓縮。
其次是區域一體化主要由市場和政府推動,更加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是市場的自然特性。政府應該在區域融合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發展的最好保障就是制度,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落實將能杜絕不合理和不合法情形的出現。區域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中要加大獎懲力度,通過制度讓每個人都明白這是大勢所趨。
再有,珠三角的交通設施建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若要推動區域一體化卻遠遠不足,高速公路和地鐵必須加強建設。通過交通建設,降低經濟發展的時間成本,充分潤滑,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質量。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認為,加快推進珠三角一體化進程,是該區域能夠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圈、大城市圈的關鍵。珠三角地區各市要以廣佛一體化為示范,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展;在完善協調聯動機制方面,珠三角各市要切實打破層層障礙,創新合作機制,優化資源配置;要抓緊制訂珠三角地區一體化的發展規劃,探索建立有利于促進一體化的行政管理機制、財政體制和考核獎懲體制,探索建立城市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之間及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層次合作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