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14日在倫敦會晤英國首相布朗后表示,她對于各方在4月舉行的倫敦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上達成共識感到樂觀。
雖然默克爾表態積極,但美、英、德、法對會議側重點的分歧目前已經顯現:美國與英國立場相近,呼吁加大政府經濟刺激計劃規模,而德國和法國聲音一致,認為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才是重點。
美國力主拯救實體經濟 德法疾呼建設監管體系
最近幾天,多名美國政要紛紛表態,主張將倫敦峰會的“主調”轉移到協力拯救實體經濟上,以淡化歐盟的金融監管主張。
對此,默克爾表示,“德國的一攬子刺激計劃所投入的資金已占德國GDP的4.2%,與美國的比例相當。現在談論的不應是繼續投入,而是使各項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默克爾和薩科齊12日在柏林會晤時一致回絕了美國的要求。默克爾說,“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繼續花錢,而是要建立一個防止類似經濟災難重演的監管體系”。
盧森堡首相容克13日也表達了與德法相同的觀點:如果繼續采取經濟刺激政策,歐洲將債臺高筑,“歐洲應對危機的政府支出已達到了GDP的3.4%到4%,在采取任何刺激計劃前必須考慮其對今后一兩年歐洲經濟的影響”。
在德法聯手后,作為倫敦峰會東道主的英國,其立場近來呈現出與美國趨同的跡象。英國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近日就對加大經濟刺激力度的主張表示認同。
大西洋兩岸在應對危機方面的分歧給即將舉行的倫敦金融峰會增添了不確定性。
布朗變調以期政治上掙分
以金融和服務為支柱產業的英國,目前已成為“發達經濟體中遭受經濟危機影響最慘重的國家”,而做過財政大臣的布朗首相在國內的支持率不斷下降。在這一背景下,倫敦金融峰會對于英國經濟和布朗執政前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布朗曾多次表示,峰會將鍛就一個應對危機的“全球新政”,協調全球金融監管和經濟政策,改革諸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類的國際金融機構。
分析人士認為,布朗的立場最近之所以出現些微變化,與美國的口徑趨同,是因為他考慮到英美特殊關系,需要遷就于美國,為的是確保倫敦峰會獲得美國支持并能取得一定成果,以期在政治上掙分。
期待不一 各國表態各異
德國和法國的考慮是:全球金融體系的失靈源于疏于監管的美式自由資本主義模式,應該從經濟結構的角度尋找問題,將關注點集中在如何促進貿易、加強金融監管以杜絕金融危機重演上。
中國、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則又極力想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和刺激市場需求保持制造業穩定,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刺激經濟恢復。
觀察家認為,各方對倫敦金融峰會期待不一,態度各異,反映出各個國家雖然都面臨危機,但各自情況不同,應對之策也自然不同。
奧巴馬:不期望峰會得出什么“具體承諾”
去年11月舉行的華盛頓金融峰會被普遍認為是只討論了一些原則,而倫敦峰會必須拿出強有力的行動,為規范金融市場推出一套更嚴格的監管體系,以避免當前波及全球的經濟和金融危機重演。
但美國對倫敦金融峰會達成應對危機的“全球新政”前景卻并不看好。美國總統奧巴馬說,美國并不期望各國首腦在峰會上得出什么“具體承諾”。
英國財政大臣達林13日說:“我認為應該對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有現實的認識。”他認為,倫敦峰會其實也是應對全球危機努力的一個部分。言外之意是不要對峰會期望值過高。
布朗首相的發言人在記者吹風會上也說,“我們需要清楚的是,會議的主要目標是顯示全世界正在走到一起應對危機”。(馬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