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始于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級為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其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所罕見。目前,金融海嘯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初露端倪,全球經濟下行風險顯著上升,各國紛紛推出經濟刺激計劃,以期緩和經濟衰退的趨勢。在積極應對危機的同時,思考金融海嘯的成因、傳導機制和后果,并尋求有效辦法避免類似危機再次發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這一宗旨出發,本文全面分析了金融海嘯產生的根源,客觀審視其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和有利機遇,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金融海嘯的成因
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海嘯,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從根本上講,金融海嘯是美國實體經濟長期失衡的集中反映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增長模式以“高消費、高負債”為主要特征,居民儲蓄率偏低,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國實體經濟失衡通過經常項目持續逆差和資本項目資金流入得以緩解。但隨著美國政府赤字和居民債務的不斷增加,這種經濟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再加上美國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超過了實體經濟的承受能力,經濟的脆弱性加大,抵御內外部沖擊的能力下降。一旦經濟和金融領域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容易導致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這次危機中,這一點表現得尤其明顯,先是房價下降引起債務償付風險,進而導致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和金融機構的連鎖破產,并迅速蔓延至實體經濟領域,造成經濟衰退。
(二)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失誤是金融海嘯的直接原因
從2000年開始,在貿易逆差和軍費開支猛增的背景下,美國的外貿狀況和財政狀況持續惡化,美聯儲和布什政府為避免經濟下滑,采取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長期維持低利率,造成流動性泛濫,直接推動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漲,經濟泡沫化的風險日益明顯。2004年初,美聯儲開始加息周期,連續17次上調利率,借款人難以承受房貸負擔,違約現象逐漸增多,房價開始下跌,一些提供次貸的金融機構相繼出現財務危機。2007年夏,長期積聚的風險集中釋放,美國次貸危機終于全面爆發。
(三)金融機構過于寬松的貸款條件和過度的金融創新是金融海嘯的重要誘因
由于市場競爭激烈,許多放貸機構片面追求業務規模和業務利潤的快速增長,忽視風險管理,盲目降低貸款條件,甚至編造虛假信息,使不合格借款人的借貸申請得以通過。在信貸市場風險不斷上升的同時,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杠桿交易產生風險放大效應,次貸這一單一市場的風險通過各種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擴散到整個金融體系,并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迅速傳遞到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最終演變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
(四)金融監管體系存在重大缺陷是金融海嘯的制度根源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自由市場經濟,過于相信市場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能力,主觀上造成了金融監管的缺失和松懈。自實行混業經營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產品日趨復雜,但監管當局沒能充分評估并消除金融市場不斷積聚的風險,未能及時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而采取有效的監管行動。此外,美國金融監管以機構監管為主,功能監管較弱,在金融業高度混業經營并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這種制度安排不僅難以實施有效監管,還有可能因內部協調難度大、分工不明確而延誤化解金融風險的有利時機,致使金融體系風險進一步累加而形成系統性風險,最終導致系統性風險以危機的形式爆發。
(五)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海嘯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不斷暴露出的問題看,評級機構對各種金融衍生品的評級模型和標準存在重大偏差,在評級中沒有準確反映并揭示產品的風險,有誤導投資者之嫌。同時,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表現出較強的順周期性,在經濟繁榮時期,評級機構對那些高風險產品給予了很高的信用評級。一旦出現危機,評級機構又一改此前的態度,大幅下調這些產品的信用評級,加大了整個金融體系的震蕩,反映出評級機構自身信用缺失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