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正積極醞釀扶持車市的政策,工信部、商務部及發改委正在制定針對汽車行業的救市計劃,包括對車輛購置稅的減免、金融信貸政策加大對汽車消費的支持力度、促進汽車出口實施8項措施等,為汽車業尋找出路。政策救市細節日趨明朗。
在金融危機下,政府著手下大力氣救助汽車業,足以說明其對拉動內需的潛在動力及影響力。在樓市和股市低迷的情況下,汽車業無疑就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導產業。
“國家應該把汽車業做為先導行業。現在汽車工業得到的政策支持還很少,最近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是對有車者的使用優惠,但對購車者沒有優惠。但現在需要促進新車銷售對GDP的貢獻。”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
1991年-2006年間,汽車產業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曾于2003年達到了最高水平,為5.89%,成為對國民經濟拉動最強的產業之一。預計到2010年汽車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末期,我國汽車產業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到2.5%。眾所周知,汽車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規模效益明顯的特點,對關聯產業同樣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在日本,生產一輛汽車,僅在制造業內的關聯系數就達2.67;而在美國,60%的工業機器人、40%的機床、70%的天然橡膠、20%的玻璃等用于汽車生產,汽車業的波及效應由此可見一斑。一項調查顯示:國內汽車制造業每增值1元,將有效帶動其上下游關聯產業2.64元的增值。據預測,今后10-15年,GDP每年的新增量中將有16%-17%由汽車業提供,汽車將成為對我國國民經濟拉動力最強的產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的預測是,到2010年,中國GDP新增總量里,汽車產業直接、間接的拉動作用的貢獻率將達到1/7至1/6。沒有哪個產業能夠有這么高的貢獻率,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能否保持高速增長的問題。
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加強
在目前嚴峻形勢下,就業問題就更加顯得日益突出。如救車市政策得以實施,汽車業就可為人們的就業帶來較大機會。由于汽車產業有著巨大的產業規模和上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因此它不僅提供了很多直接的就業機會,還帶動了很大比例的間接就業。目前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汽車產業及相關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約占全國總就業機會的10%-20%。《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07》數據表明,截至2004年,我國汽車行業及直接相關產業就業職工總數約3045.8萬人,約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6.15%。而發改委在2007年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底,國內與汽車產業相關的就業人數占到社會總人數的1/6。即在我國就業人數當中,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從事與汽車產品相關的工作。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和汽車服務業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的就業機會還會大大增加,汽車產業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將體現得更加明顯。據中汽協副秘書長熊傳林介紹,2007年汽車產業鏈的相關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占城鎮就業人口的11%。汽車行業直接從業人員200萬人,汽車行業每年上交稅收2000億元,占財政收入的4%。
救市政策如雪中送炭
2008年12月12日,工業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表示:“正在制定針對汽車行業的救市計劃,包括對車輛購置稅的減免,金融信貸政策加大對汽車消費的支持力度等。政策救市細節日趨明朗。”目前車市低迷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一是金融危機大環境的影響;二是我國汽車消費政策還不健全,消費環境還未得到徹底改善。后者是主因。我們可將危機變為機遇,這是目前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其實我國的汽車消費潛力還為完全挖掘出來。據記者在北京幾家汽車市場和4S店了解,有些消費者一直有購車意向,但對目前的消費環境和售后服務等存有疑慮。所以在觀望、等待。目前,低迷的車市,對于政府的各項可能調節手段的期盼也越來越強烈。政府的救市政策無疑如雪中送炭。
2008年12月6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在第六屆中國汽車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汽車消費對基礎設施、能源價格、保險、稅費等環境條件有很強的依賴。這就為政府通過創造或者改變汽車消費條件,改變汽車消費行為創造了條件。”
汽車消費政策是整個汽車產業和居民汽車消費的牛鼻子。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最終取決于汽車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汽車消費涉及能源、環境、安全等等。陳清泰認為:“政府可以綜合考慮資源環境因素,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制訂并實施汽車消費政策。居民依據消費政策形成的消費環境,自主決定汽車消費和消費模式。”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建議:應該調整購置稅。當然不能取消,這意味著1000億的稅收,國家不一定能承受。但可以考慮減半。這可以讓消費者買車的支出減少大概5%,這肯定刺激汽車市場。當被問及這5%的支出減少能吸引哪些取消購車計劃的潛在消費者時,饒達說:“會。中國人對價格是最敏感的,這是我們把汽車工業當作經濟復蘇的先導行業重要的前提條件的原因之一。”(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