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外債處蔡秋生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進出口企業第七屆年會上表示:“外匯儲備自2003年12月份以來首次下降。”昨日早盤,上證綜合指數下跌2.94%,深證成份指數下跌3.50%。有人將原因歸結為外匯儲備下降這一消息的影響,“盡管央行日前再降‘雙率’,但依然未能抵消我國外匯儲備5年來首降對投資者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
對此,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志浩表示,中國外匯儲備的減少可能由外資撤離和人民幣貶值預期等多個因素綜合導致。渣打銀行通過分析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粗略估計出,今年10月,中國資本流出高達50億美元,9月份為70億至100億美元。
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室副主任劉煜輝也表示,資本外流的可能性比較大,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可能有部分資金開始撤離。“實際上從今年9月開始,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資本外逃的現象。雖然我國的貿易順差不斷增加,但資本外逃的數額已經超過了貿易順差的量,所以,外匯儲備下降是理所當然的。”
但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認為,資本流出的可能性不大。“至少從現在來看,還沒有官方的數據表明有資金外逃的跡象。雖然,外匯儲備在下降,但可能是中國海外投資增多的緣故。”
今年11月,外管局有關人士曾表示,在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由流動性過剩轉為流動性緊縮,近期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但一些可能出現資金流出的渠道并未發生資金流出的異常增長。
有部分市場人士擔憂,如果再大幅降息,可能增強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大資金大規模外逃的風險,進一步使得外匯儲備面臨下降壓力。
對此,奚君羊稱,人民幣貶值預期導致外匯儲備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從中國政府的角度來講,現在選擇人民幣貶值絕不是明智之舉。
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亞太區主管兼亞太區首席經濟分析師浦永灝也認為,中國現在選擇人民幣貶值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如果人民幣貶值,亞洲其他國家肯定會效仿。但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國家消費能力下降,這樣非但不能啟動促進出口的目的,反而會形成亞洲國家之間的惡性競爭。”(國際金融報 記者 馬繼鵬 發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