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產業為何能保障中國食用油
戰略安全
我國與南美皆為花生原產地,花生俗稱“長生果”,有極高營養價值,屬可再生固氮豆科作物,耐貧瘠和干旱,對土地和水分等條件要求低,廣泛生長于長江以北、黃淮海流域至我國西部新疆,我國花生過去多用于零食和出口,近十年因魯花等花生油龍頭企業產業化帶動,年產量已達1500萬噸,與國產大豆、菜籽產量已基本持平,并呈逐年增長態勢,花生油已成為中國三大食用油品牌之一,并因非轉基因原料和壓榨工藝深受消費者歡迎。另外,花生在國際上種植很少,不易受國際價格市場波動。
花生產業可極大保障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主要依據是:
1、花生畝產量最高
在我國主要油料作物中,花生畝產250公斤左右,葵花畝產200公斤左右,菜籽畝產150公斤左右,大豆畝產120公斤左右。花生畝產值是大豆的一倍以上。適應大豆種植的土地大多也適應種植花生,如種花生可減少一半以上大豆進口。
2、花生出油率高
在我國油料作物中,葵花出油率在51%-54%,花生出油率在45%左右,菜籽出油率在32%-38%,國產大豆出油率18%左右,國外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花生的出油率僅次于葵花油,是國外大豆的一倍以上。
從上表可知,我國花生畝產量、產油值與創造經濟價值各項指標皆是最高的,產油值是大豆的7.8倍以上。
3、花生油品質高、用油省、更健康
國產花生為非轉基因原料,如魯花獨創的5S純物理壓榨工藝,實現了科技進步五大創新:生產中避免了化學溶劑對油品的污染、解決了花生和葵花“自然生香和留香”,解決了成品油中酸價超標,保存了食用油中天然營養成分,基本根除了油品中黃曲霉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突破了花生油產業化瓶頸,并提高了花生油的品質,花生油中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不飽和脂肪酸、多酚等13種微量元素和20多種礦物元素,既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對食用油“色香味”的感官要求,也真正滿足了消費者的健康要求。調和油經過“六脫”后透明、稀薄、香味弱、用油量大,而花生油品質高、用油少,在同等情況下近乎調和油的一半。降低一半用量等于多提供一倍供油。如果我們把大豆品質指數定為1,花生品質指數定為2,按上述畝產值、經濟價值換算,我國同樣928萬公頃的花生種植面積是大豆產油值的5.1倍、經濟價值的7.8倍,等于減少了大豆762萬公頃種植面積,多產出5.1倍即780萬噸食用油,此與我國進口食用原油800萬噸基本相當。即使一半用于榨油也可大大緩解我國進口原料和原油的依存度。
4、花生種植不與糧食爭耕地,支持“三農”和“西部開發”
花生是國際公認的半干旱作物,又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種植花生可使我國大量貧瘠耐旱沙化非耕地得到有效使用,并可起到改善土壤和生態環境作用;花生種植效益僅次于棉花,是大豆的5.1倍;花生非浸出壓榨工藝不需消耗溶劑油(六號輕汽油)也不產生正已烷。花生主要產地黃淮海直至西部,對提高國土資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環保、提高農民收入、支持“三農”和西部開發皆有重大意義。
以魯花為例,作為目前是我國花生產業的領導品牌與龍頭企業,魯花近年在山東菏澤、河南周口、湖北襄陽、內蒙的巴彥淖爾廣建工廠,為花生產業化和支持“三農”與西部開發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胡錦濤總書記曾親自視察,回良玉副總理兩次視察,給予魯花花生產業極高的評價。
國家政策如何扶持花生產業的
規模化經營
溫總理在十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特別加強糧食、食用油和肉類的政策支持,并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國家扶持發展花生產業完全符合國家政策支持方向,不僅對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對糧食總體需求平衡和提高生豬飼料供應也有積極作用。
溫總理在十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具體提出:“要強化和完善農業政策支持。增加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擴大良種補貼規模和范圍,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從今年起農機具購置補貼覆蓋到所有農業縣。根據情況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花生產業基本是走一條發展新路,從未享受糧食、大豆、菜籽等國家政策支持。上述政策如適用于花生產業將極大提高農民種植花生的熱情,并對我國花生產業規模化經營起到關鍵作用。
——花生種植面積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保險補貼。這可直接降低花生種植與收購成本及種植風險,并促進貧瘠沙化土地開發利用規模與力度。目前花生種植面積有限,國家補貼總額不高,但這是國家重視花生產業的一個積極信號,意義深遠重大。
——良種補貼支持。雖然花生畝產量、出油率較高,但良種一直未能系統培育,存在老化風險。我國油菜生產歷經3次大跨越皆得益于國家良種培育,從第一次物種的更新到80年代末栽培技術高產品種代替低產品種到90年代末提高單品種質量,油菜籽從畝產3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左右,種植面積由4100萬畝提高到1.1億畝,總產增加17.5倍。科技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對花生良種補貼同樣應提到戰略高度,應予長期政策支持和重點規劃。
——資金和生產設備貸款額度支持。國際壟斷巨頭主要依據資本和加工能力的優勢擴張,國內企業沒有國家資金支持將很難抗衡并最終將被外資不斷收編,國家不僅應加強對花生龍頭企業的資金和生產設備貸款額度支持,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強市場競爭力,還應有意收編一批生產企業“國有化”或“國有控股”,并對國際壟斷巨頭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其進一步滲透、擴張。
——二級戰略儲備支持。我國食用油戰略儲備極低,同時食用油因保鮮抗氧化要求難以儲備,可采取市場化貸款貼息支持方式,讓國內食用油龍頭企業擴大儲備規模,通過與生產企業協約儲備方式始終保持基本戰略儲備用油需求,并可做到不斷更新保鮮和企業責任管理,一舉多得。
溫總理在十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提出“要加快健全儲備體系,改進和完善儲備調節和進出口調節的方式”。食用油二級戰略儲備是健全完善儲備體系和新的儲備調節方式,應予支持嘗試。
——建立花生核心產區。溫總理在十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扶持力度,實施糧食戰略工程,加快建立糧食核心產區,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農業生產既要增加總量,又要優化品種結構,促進各類重要農產品穩定增長”。花生在我國所有糧食作物中,經濟價值最高,應從糧食戰略工程出發,擴大或優化種植結構,在我國山東半島、黃淮海等半丘陵、半沙化地帶建立花生核心產區。國際糧油漲價是挑戰也是機遇,對于象花生這樣高產值、高出油率、高經濟價值品種,建立核心產區或擴大種植,同樣可一舉多得。
戰略決定未來,政策決定方向。據業內人士介紹,2008年中國食用油市場形勢將更為嚴峻。我國花生產業龍頭企業的實踐已表明,花生產業可極大提高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但前提是,花生產業必須實現規模化經營。這不僅需要市場化的手段,也需要國家有關政策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