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壓縮利潤空間
除了美次貸危機之外,一場與升值的賽跑也在紡織服裝行業進行著,而不少企業在連續不斷的升值過程中利潤遭到了大幅壓縮。
去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在資本市場“快牛”面前也顯得毫不遜色,年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7.3046元人民幣,比上年末升值6.9%。
人民幣升值在2008年加快了速度,截至3月17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0815,連續第三天創出匯率改革以來的新高,自匯改以來已經累計升值14.52%,今年內已升值3.15%。人民幣升值與美元貶值之間,出口企業的收入被間接吞噬。
升值除了給紡織企業帶來直接的匯兌損失之外,更為嚴重的是:將壓縮紡織企業利潤空間,同時減弱產品出口的價格優勢,帶來量的縮減。
去年有相關部門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服裝行業銷售利潤率將下降1-4%。盡管數據或許稍顯“夸大”,但利潤空間的壓縮則確確實實擺在企業面前。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曾表示,我國紡織行業整體平均利潤率是3.9%,承受力非常有限,人民幣升值必將使紡織服裝企業本來就不大的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成本上升“雪上加霜”
相對于外部環境,內部由于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也成為近兩年紡織企業的“心病”。其中,原材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無疑是擺在紡企前面的兩道坎。
作為紡織行業的主要原料,棉花(14760,-200.00,-1.34%,吧)在棉紡企業的成本結構中占比高達65%左右,而我國棉花則存在供求失衡的狀況,缺口較大。
國泰君安證券紡織服裝行業分析師李質仙指出,棉花的消費量持續高速增長,近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4%,而同期我國棉花產量年均漲幅只有5%,造成產量與消費量之間的缺口逐漸擴大。
中國棉花協會預計2008年我國棉花產量為780萬噸,根據美國USDA等機構的預測,2008年我國棉花消費將達到1150萬噸,保守估計今年棉花缺口在300萬噸左右。
李質仙表示,國外棉價快速上漲,內外棉價差擴大,在我國棉花存在“硬缺口”的情況下,進口棉價格優勢的喪失將加劇國內棉花的供求矛盾,預計國內棉價在未來仍將持續上漲。
如果說棉價走高是紡企的“舊痛”的話,那么勞動力成本的壓力則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新傷”。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堵住了許多用工漏洞,將直接帶來用工成本的上漲。紡織業是我國勞動力低成本競爭的典型代表,自此,紡織業或許要告別“低用工成本”時代,必將給企業帶來沖擊。
內需市場拯救
我國是紡織服裝生產大國,更是出口大國,紡織服裝貿易順差對全國貿易順差的貢獻率達58.63%。對于以外向型企業為主要構成的紡織服裝行業而言,出口環境直接決定著行業景氣度。
然而近兩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需求逐步放大,內需成為紡織服裝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今年在出口環境日益惡劣的情況下,內需市場能否成功扮演拯救紡織服裝業窘況的角色?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1月份,CPI同比上漲7.1%,而八大類別中的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9%,其中,服裝價格下降1.9%;2月份CPI同比上漲8.7%,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4%,其中,服裝價格下降1.6%。自2007年4月份起,在CPI同比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而八大類別中的衣著類價格同比卻在逐步下降。
衣著類上漲乏力的狀況令不少人士擔心,紡服企業為了消耗庫存不惜犧牲價格,在成本上升、提價困難的背景下,內需市場是否也將淪為企業盲目競爭的犧牲地。
不過,業內人士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國泰君安李質仙分析,2007年我國衣著類商品零售總額平均增幅達到28.7%,遠高出同期16.8%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平均增幅;盡管CPI中的衣著類價格指數在2007年持續下降,但更加直觀反映企業收入變化的衣著類產品的出廠價格增幅卻始終保持在1%到2%之間,2008年1月的同比增幅達到2.2%,服裝產品呈現出“價量齊升”態勢。
他表示,2007年大型零售商業企業服裝類產品價格指數始終保持在100以上,最高達到142,這個指數代表中高檔服裝,而CPI中的衣著類居民價格指數主要代表大眾消費,這兩個指標出現背離,反映出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眾對于中高檔商品的消費逐漸增加,對于廉價商品的需求在減少,這一趨勢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仍將持續。與普通服裝相比,品牌類服裝將更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而具有自主品牌和銷售渠道的服裝類企業將在未來必將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