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繭絲綢行業“晴雨表”的嘉興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近半年來可謂“風雨交加”:被指非法期貨交易,頻遭商戶訴訟賬戶數度被查封,電腦辦公設備被砸,交易被迫數度中斷,市場法定代表人被警方懸賞通緝……
1 市場深陷訴訟泥潭
“我將中國繭絲綢市場告上法庭,就是要將這個非法期貨市場背后的黑幕放到陽光下。”嘉興大江南絲綢有限公司馬錫毫說。
“我狀告繭絲綢市場、市場結算公司等8家單位,要求交易市場、結算公司返還被占有的基礎保證金、結算準備金等款項共計2326余萬元。”馬錫毫說,“繭絲綢市場多次更改并違反交易規則,將交易保證金的比例從交易額的5%提高到20%和40%,違規操縱其控制的席位,持續拉高交易價格,使會員單位無法正常交易,并且未征得我們同意,將全部合約強行轉讓,給我單位造成重大損失。”
之前,大江南絲綢曾聯合6家同行公司聯合上書商務部繭絲辦公室等部門,控訴“繭絲綢市場‘非法組織期貨交易、欺詐客戶、挪用保證金’”。
令大江南絲綢等公司突然“醒悟”的是浙江巴貝公司成功維權事件。
浙江巴貝集團下屬巴貝絲業公司和巴貝領帶公司是繭絲綢市場合同會員,2005年5月份,看空大勢而訂立大量遠期合同,僅簽訂2006年3月25日前供貨的干繭數量就達到1.6萬多噸。
11月7日,市場緊急出臺增加履約保證金的措施,但結算公司卻另行通知會員在11月14日起再執行規定。接著持續拉高價位,到2005年11月11日止,兩巴貝公司合計欠交保證金約2.16億元。
11月14日,兩巴貝公司以繭絲綢市場不屬國家法定的期貨交易場所、合同訂購交易“違法”為由,拒絕繳納新增保證金及履行相關合同,并向公司所在地的嵊州市公安局報案。隨后,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嵊州市公安局迅速凍結、查封了市場賬戶,案值9200余萬元。
12月8日,在商務部、浙江地方政府的協調下,繭絲綢市場與巴貝絲業和巴貝領帶與交易市場達成協議,賠償兩巴貝公司6950萬元的交易損失。
巴貝事件后,市場商戶們才發現市場原來不屬于國家法定的期貨交易場所、合同訂購交易是“違法”的,而自己的遭遇和巴貝是如此的相似。
11月底,江蘇省啟東市天益絲綢棉業有限公司向啟東市公安局報案,稱其被繭絲綢市場詐騙3600多萬元。12月22日,當地公安部門立案偵查,并凍結了繭絲綢市場賬戶部分資金。2006年6月,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查封了市場交易結算公司賬戶,凍結賬面資金共計998萬余元,加上此前江蘇警方查封的另一賬戶2500萬元現金,共凍結金額近3500萬元。
7月,江蘇吳江市廟港繅絲公司向杭州中院起訴,要求返還保證金等2750多萬元。近日,德清縣蠶寶絲綢公司及其十幾個代理客戶也將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返還保證金等3000多萬元。更多的市場經營戶在觀望中。
2 準期貨市場的病態生存
中國繭絲綢市場成立于1992年,由原外經貿部、紡織部批準設立。設立之初,即被定位為中國繭絲綢行業的宏觀調控平臺和物流商貿中心。原外經貿部在文件中明確:市場建立初期“交易方式為引進期貨機制的現貨交易,逐步創造條件向標準期貨交易過渡”。
在1994年國家對期貨交易市場整頓中,繭絲綢市場未獲得期貨交易試點資格。
由于中國繭絲綢市場是由政府批文設立的,只有市場登記證,具體經營實際由交易結算公司和市場發展公司負責。浙江世紀方正律師事務所應勝南律師認為,繭絲綢交易市場其實已被結算公司及其股東和關聯企業操縱,坐收漁翁之利。
1992年,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中國絲綢工業總公司與浙江、四川、江蘇三省絲綢總公司及嘉興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資2250萬元,成立嘉興中國繭絲綢市場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發展公司),負責該市場的日常運營。
1996年,市場發展公司(95%)與嘉興中絲進出口有限公司(5%)合資1000萬元設立結算公司,負責現貨交易進行結算和擔保。
市場總裁是劉佳林,他同時又是結算公司和市場發展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繭絲綢市場以結算公司和發展公司為母體,陸續注冊了十幾家子、孫公司,并互相持股,法定代表人分別由劉佳林、市場發展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葉金松擔任。
2002年1月,繭絲綢市場改制,市場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減少至1500萬元。股權幾經變更,劉佳林等管理團隊掌握了控股權,其股權結構為:劉佳林19.82%,嘉欣絲綢17.55%,中絲順達進出口公司14%,浙江省絲綢集團有限公司10.5%,嘉興市舜潤絲綢有限公司8.77%,葉金松4.445%,四川省絲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4.667%,中國絲綢總公司4.39%,37位自然人15.858%。
“股東們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根據市場合同交易會員名單,發現具有雙重身份的至少有7家,分別為嘉欣絲綢(原浙江嘉興絲綢集團公司)、舜潤絲綢有限公司、中國絲綢工業總公司、綿陽綠神生態農業產業公司(系四川省絲綢總公司子公司)、嘉欣絲綢公司綜合貿易分公司、浙江凱喜雅股份公司(系浙江絲綢集團公司的子公司)、凱喜雅物流公司,結算公司股東中絲進出口公司也是會員。
中國繭絲綢市場不是企業法人,市場房屋所有權是屬于管理方市場發展公司所有。改制時,繭絲綢市場的總占地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也有上萬平方米以上按市價至少在2億元以上。而改制后,市場發展公司注冊資本反而下降為1500萬元,令人費解。
一名姓沈的商戶告訴記者,市場經營穩步發展,每年盈利,改制后,有市場工作人員曾對商戶們炫耀說,2002年至2004年的平均分紅接近50%。
3 市場交易黑幕重重
在國有控股變成私人控股之后,經營戶與市場之間的矛盾爆發了。
2005年11月7日,市場發出通知,將交易保證金的比例從交易額的5%提高到20%至40%,杜絕會員進行價格炒作。但結算公司卻另行通知會員在11月14日起再執行規定,誘使會員透支交易。
11月7、8、9日,交易手數成倍上升,會員們反映說一手也買不著,市場商戶都認為極其反常,找到市場總裁劉佳林,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倉單,但沒有達到任何效果。
結算公司繼續通過市場內關聯公司的交易席位,大量買入賣出,拉抬價位。
2005年11月14日,結算公司發出追加巨額保證金通知,如客戶無法按時追加保證金,將被強行平倉。
浙江省高院的一份終審裁定書印證了上述說法。該裁定書說,“2005年2月間,嘉興市大江南絲綢有限公司持有合約420手,經結算公司撮合,協議平倉241手。在大江南公司并未違約的情況下,該市場扣除違約金808.4萬元,繼而又多次改變交易規則、違規操縱,將大江南公司的全部合約強行轉讓,又將巨額保證金占為己有。”
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不僅涉嫌操縱交易,而且將會員的巨額保證金挪作他用。根據規定,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保證金一律存入市場結算公司的賬戶。然而2005年11月1日至11日期間,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嵊州市公安局查詢的銀行賬戶情況說明,保證金每天缺口1億元以上,特別是11日,根據交易情況,應繳納保證金2.52多億元,而結算公司銀行實際賬面只有822萬元,缺口達2.43億元。
情況到了2006年還是沒有改變。6月23日,根據當日公開的所有品類遠期合約持倉量,保證金應達1.2億元以上。但江蘇南通市中院查封凍結的專用保證金賬戶中,金額嚴重不足,加上去年底啟東警方凍結的市場保證金賬戶,總額仍不足3500萬元。據了解,涉及被市場挪用保證金的客戶中,金額達1000萬元以上的有10家以上,金額達100萬元以上的近60家。
巨額保證金到哪里去了?觀察人士認為,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市場虛擬交易主體,暗箱操作,關聯企業無保證金交易。據市場交易匯總表,2005年11月14日,空倉量為11440手,12月12日重新開市時,空倉量銳減為4756手,停盤期間怎會有人交易?幕后操縱若隱若現。
另一種可能已被嵊州市公安部門證實:市場“獲取巨額利潤”后,當天晚上就大量轉移資金。2005年11月11日,劉佳林將7600萬元劃入個人控制的現代物流公司,另有1000萬元劃入關聯的中絲綢科技開發公司。
啟東天益絲綢公司黃天輝表示,還有一部分資金被市場用于建造第三期市場一座23層的大樓了,另一部分則被市場私自借貸給會員企業。
黃天輝在舉報材料中說,“市場向會員轉貸銀行貸款和會員保證金數億元(利率7.8%),獲取非法利息累計達5000多萬元。”
4 絲綢業遭重創
中國繭絲綢市場的風波已產生重大影響。
“嘉興市場涉及到的會員、企業、人員遍布全國,影響面廣,如不能妥善解決面臨的風波,不僅給全行業、當地經濟和嘉興市場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后果。”
浙江省絲綢協會表示,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繭絲價格暴漲暴跌,對絲綢產業健康運行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絲價從年初的每噸30萬元左右,到2月已達到36萬元,二季度后價格迅速回落到20萬元左右,繭價大幅波動,造成工業生產下降,效益明顯下滑。
企業虧損面也在增加,浙江省絲綢協會的資料顯示,浙江絲綢企業虧損面達25.19%。杭州一家絲綢出口企業負責人說,絲價的暴漲暴跌,使企業失去了60%以上的歐美訂單,現在真絲印花染色開工率不到1/5。
蠶農也深受影響江蘇啟東原有蠶農5萬戶左右,由于收購大戶啟東天益絲綢公司資金鏈受困繭絲綢市場,蠶農紛紛轉產,今年初,蠶農已下降到3萬戶左右。繭絲綢市場在向有關部門的報告中否認了準期貨交易的行為,報告指出是會員單位故意違約,是詐騙行為。市場從外國人手中奪回國際繭絲貿易定價權,是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如果市場破產,定價權將重新旁落,絲綢業上一輪連續近十年衰退狀況難保不會重現。”
中國是世界絲綢大國繭絲產量占世界總量的70%以上。漩渦中心的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何去何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