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海灣6國達成長期石油供貨協議,在國際油價波動中顛沛的中國向自己的這一目標再次推進。
記者昨日從商務部獲悉,本月19日-22日,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在浙江省嘉興低調舉行。中方派出了以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為領隊,商務部、外交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海關總署和國家質檢總局有關人員組成的強大代表團,與海合會就中國—海合會自貿區所涉貨物貿易市場準入、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問題進一步縮小分歧,并就雙方服務貿易要價初步交換意見。
“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條新的、無形的‘絲綢之路’又將形成。”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這樣評論。
中國超過40%的石油進口來自于海灣地區。作為海灣地區的區域經濟組織,海合會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阿曼、卡塔爾和巴林6國,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地。在與這一地區的自貿區構想中,保證中國能源供給長期穩定無疑成為最為重要的“潛臺詞”。
與歐美國家不同,中國等亞洲國家與海灣產油國簽署的大多是短期合約。而近年來,由于國際能源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圍繞這一地區愈演愈烈的能源“爭奪戰”正不斷提高著產油大國手中的籌碼。
而自貿協定卻可以促進中國對海灣國家的投資和雙方市場的相互滲透。昨天,全國人大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通過自貿協定推進海灣國家經濟多元化,使其成為中國穩定的石油供應國,對中國顯得尤為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