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加快焦化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再次痛批當前焦化行業存在的生產過剩、布局不合理、資源浪費等弊病。明確強調在未來幾年,我國鋼鐵企業的焦炭產能由當前的33%提高到50%。這意味著以獨立煉焦企業居多的山西焦炭行業發展將進一步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一方面是受制于省內企業各自為政、互相殘殺,行業發展無序與失范,話語權嚴重缺失等“內憂”因素困擾,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來自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日益嚴厲、市場環境的每況愈下等“外患”打壓,時不我待,被動中的山西焦炭行業突圍亟待找到突破口。
內憂重重
“人生三大喜,他鄉遇故知是一喜吧,可是山西焦炭就怕他鄉遇故知!”5月11日,山西焦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太來在接受CIEN記者采訪時如此感慨。就像劉副秘書長所擔憂的一樣,山西焦炭企業多是民營企業,散、亂、小的特點使眾多的山西焦炭企業猶如一盤散沙,大家有著共同的利益,但缺乏反映共同利益的凝聚機制,致使山西焦炭逢陣必亂,尤其是在供大于求時,大家競相壓價,互相殘殺,內訌更為明顯。這已成為多年來困擾山西焦炭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塊頑疾。
山西作為產焦大省,焦炭產能占到全國的50%,出口量占到全國的80%,出口的焦炭占到歐盟進口量的70%,山西焦炭依賴的是典型的外向型市場。2001年,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需求的旺盛,焦炭市場急劇升溫。至2004年,山西焦炭出口一度達到450美元一噸,焦炭行業出現了空前的輝煌。而這種輝煌只是曇花一現,此后焦炭行情一路走低,至2005年年底,跌至120美元一噸。外向型市場的脆弱性由此可見一斑。
持續走低的焦炭行情,使焦炭行業陷入整體虧損困局,山西焦炭企業叫苦不迭。一些小的焦炭企業舉步維艱,只好關門。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不惜貼本維系客戶。國家發改委在今年上半年全國焦炭形勢研討會上公布的數據表明,由于產能過剩,全國80%的焦化企業虧損。
急劇升溫的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暫時帶給焦化企業高額利潤的同時,也給焦炭行業急劇膨脹埋下了隱患。受市場升溫影響,2002年前后,土煉焦死灰復燃。為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長,地方政府與省政府展開博弈,盡管上面對焦炭項目盲目上馬叫停,地方依然先斬后奏,大批上馬焦化項目。即使目前,仍有一些項目在陸續建設當中,產能的集中釋放必然給惡化的市場雪上加霜。
焦化行業高污染性使山西焦炭生產附帶了巨大的環境成本。省內焦化企業無法抱團,而省外鋼鐵企業卻不斷聯合向山西壓價,加之目前焦炭價格的形成機制上的問題,最終使得山西企圖彌補環境成本以提高焦炭價格的努力一次次落空。坐擁焦炭行業大省,卻無法左右市場,話語權的缺失讓山西焦炭行業遭遇尷尬。
外患種種
焦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氣、余熱、焦油等能夠為鋼鐵企業利用。我國只有33%的生產能力布局在鋼鐵企業內,67%的生產能力為獨立焦化企業,由于遠離鋼鐵企業,難以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對此,發改委決定在未來幾年內,通過
宏觀調控,使鋼鐵企業的焦炭產能提升到50%。
“這意味著山西獨立煉焦企業將面臨挑戰,下一步很難生存下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能源研究所王宏英所長在接受CIEN記者采訪時如此評價,“山西獨立煉焦企業較多,實現國家提出的焦鋼聯合,迫于地域條件的限制,有的地方沒有鋼鐵企業無法實現聯合,可以推行焦焦聯合、焦化聯合、焦煤聯合,只有通過聯合重組做大做強是出路。否則,獨立煉焦的生存空間極其有限。”
從長遠來看,實現焦化行業聯合重組對整個焦炭行業發展是不無益處,但這也意味著吃慣了“獨食”的山西焦化企業必然要做出犧牲。
除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打壓,山西焦炭的國內外市場空間也面臨著進一步被剝奪。
一方面,國內鋼鐵企業加快建設自備焦爐的步伐。有資料顯示,2006年在建擬投產焦爐37座,其中,鋼鐵企業配套新建或淘汰小焦爐新建大焦爐15座,產能約870萬噸,占總計產能的42.23%。2007年—2008年擬建、待進一步落實的焦爐約60座,總計產能約3970萬噸。其中鋼鐵企業約46座,總計產能約3230萬噸,占擬建總計產能的81.36%。
另一方面,國際市場不容樂觀。受前期焦炭價格暴漲的影響,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等焦炭出口國紛紛擴產,日本、美國、印度主要焦炭進口國新建焦爐陸續開工生產,減少對他國焦炭進口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