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創投研究和顧問機構清科公司統計,2005年活躍在中國的中外創投機構總募資額高達40.33億美元,相當于2004年的5倍還多,可以說是一飛沖天。紅杉、極光、貝恩投資等新創投的加入,更是引得市場不斷泛起波瀾。
“中國熱”正在越來越深地影響著全球投資人(又稱有限合伙人,簡稱LP)的視野。軟銀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負責的SAIF基金,一年來接待海外LP不下30次。來自美國的一家創投機構干脆把全體人員派到上海住了三個月,從調查企業到了解風土人情,下工夫之大前所未有。
“中國創投即將進入奧運會階段:以前是全運會,有一些老外參加,以后是奧運會,因為世界一流選手都來了。”智基創投董事長盧宏鎰這樣總結。
眾多國外的風險投資基金在過去的18個月里對中國進行了訪問,包括一些過去宣稱投資不超過硅谷40英里半徑的最保守的資金,因為中國已成為他們在投資過程中無法繞過的因素。
進入中國的LP數量在2005年驚人地刷新了紀錄,一些專注于中國的創業投資基金不斷涌現。IntelCapital設立了一只規模為2億美元的“中國技術基金”,3i集團投資4500萬美元于總體規模為3.1億美元的“鼎暉投資基金II”,IDG成立兩只規模各在2.5億美元的基金,智基創投將有1億美元進入中國IT領域,TDF募資1億多美元,軟銀的SAIF基金完成第二期6.4億美元的募資,美國主流投資機構紅杉首次進入中國,并創立2億美元的基金……
總計40多億美元的資金,等待著在未來幾年內投向中國大地,投向下一個攜程、盛大,或是百度。越來越多的國外投資人發現,1999年時IDG集團董事長麥戈文的話沒錯———到中國去,去發現新的亮點!
業已成熟的美國創投行業,獲利受到越來越多的擠壓,到國外投資自然成為一條出路。2005年,中國創投退出的項目中,獲得10倍以上回報的有9個,以百度為首的財富神話更是吸引資金進入中國的絕佳故事。
高投入能帶來多少回報是LP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而清科公司CEO倪正東手中的數據證明這種憂慮絕不是多余的:中國創投的回報率近幾年逐年下降,2003年是8.15倍,2004年是4.26倍,2005年是3倍。
“如果大家都蒙著眼睛投,那就會有泡沫。”盧宏鎰多少有些擔憂,“四五十億美元進中國,如果第一年就投下去二三十億美元,那肯定有濫竽充數的,會產生不必要的風險。”在他看來,明年達到十五到二十億美元的投資額是比較合理的。
新華網 2005年12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