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5月,消費價格指數漲幅除3月為2.7%,其余均在1.8%左右
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漲1.8%,其中城市上漲1.4%,農村上漲2.4%。與4月份比,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0.2%。1—5月份累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2.4%。
分類別看,5月份,食品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2.8%,非食品價格上漲1.2%;消費品價格上漲1.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6%。
1到5月,衡量市場物價的兩大指數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CPI告別了去年的大幅上漲,保持了平穩上漲,專家指出,這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今年1到5月,PPI一直維持在5.8%左右,最高的5月份也只是5.9%,專家指出,這說明其水平已趨于平穩,也說明影響PPI上漲的因素在趨于穩定。具體來說,就是困擾國民經濟穩定運行的煤電油運等的緊張形勢有所緩解。
CPI在今年1到5月期間,除3月達到2.7%的較高幅度之外,其余4個月都維持在1.8%左右。專家指出,以糧食為龍頭的食品類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是這一輪上漲的主要推動因素,而這一因素已隨著2004年糧食增產而減弱。由于絕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不會發生根本變化,再加上去年漲價的滯后影響已消失,2005年的CPI將非常穩定。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曾指出,物價的平穩上漲對于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非常有利,而2005年前5個月PPI和CPI的表現正好符合平穩上漲的標準。這種形勢下,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已消除,又不致于進入通貨緊縮的不利環境。
不過,PPI的上漲幅度明顯高于CPI的上漲,具體到很多工業品,更是出現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出廠價格上漲而消費價格下降的情況。專家指出,這主要是因為價格傳導機制不暢,其直接后果是企業利潤空間被擠壓,更深層次來看則暴露出企業增長方式的落后。經濟增長方式的落后仍是制約國民經濟進一步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記者 薛志偉)
經濟日報 2005年6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