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8年開始,我國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探索。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帶來的一些矛盾和問題越來越顯現出來。一方面,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沒有分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很難真正建立起來;另一方面,國有資產監管職能分散在政府多個部門,人們形象稱之為“五龍治水”、“九龍治水”,權利、義務和責任不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脫節,國有資產監管缺乏明確的責任主體,出了問題沒人真正負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也就不可能真正落實。在國有企業改制中出現改制形式單一,片面強調國有經濟從一切競爭性領域退出的情況,在國有產權轉讓中出現暗箱操作、低估賤賣,隱匿轉移甚至侵占私吞國有資產的現象,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反響非常強烈。究其原因,關鍵是國有資產出資人沒有層層到位。
黨的十六大提出,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明確了國資委的機構性質、職能配置、監管范圍、與企業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二中全會精神,國務院特設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實施了《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國資委組建以來,積極履行出資人職責,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如對中央所屬國有企業進行清產核資,對企業負責人進行經營業績考核,規范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開展面向全球招聘中央企業負責人試點,加強中央企業監事會工作,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等等,有力地推進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今年以來,全國省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相繼完成組建工作,各省市(地)級國資委也在積極組建之中。
從一年多的實踐看,成立國資委和不成立國資委大不一樣,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從國務院國資委層面看,國資委作為出資人代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方法、手段,與過去政府推動不一樣。過去經貿委講突出主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等要求,是從政府角度,一方面面向所有企業,針對性不強,另一方面只是一種號召性、指導性要求,缺乏考核和落實。國資委作為出資人代表,一方面針對所監管企業提出措施和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另一方面通過業績考核層層考核落實,具有更強的約束性。國資委成立以來所提出的各項要求,都在企業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今年以來,中央企業改革發展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從各省國資委層面看,各省國資委成立后,比較系統地研究國有資產監管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問題,對國有企業改制和資產轉讓中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采取了更為直接、更為有力的措施。各地國資委認真履行出資人職責,在改制過程中嚴把審計評估、資產出讓、產權交易、債務處理、運行監督、民主參與關,群眾舉報案件及時核實查處,有效地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相信隨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言實)
國際在線 2004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