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租賃業,在發達國家被視為“朝陽產業”,它是與銀行信貸、證券并駕齊驅的三大金融工具之一,又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國民經濟和市場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我國,租賃業走過20多年風雨歷程,不僅未見興旺,反而陷入“小、弱、散、亂”的困境,其應有功能遠未得到發揮,與我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極不相稱
我國租賃業為何“長不大”
據《世界租賃年報》統計,2003年,全球租賃總額達4616億美元,美國、日本、德國分別以2040億美元、621億美元、398億美元位居前三名,而我國僅為22億美元。從租賃業市場滲透率(租賃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例)來看,美國達31.1%,加拿大20.2%,英國15.3%,德國9.8%,日本9.3%,東歐的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也分別達到30.8%、19%、18.6%,中國只有1%。美國有各類租賃公司3000余家,其中不乏卡特彼勒、GE商務融資集團、IBM國際租賃這樣的業界巨子;而我國的10家金融租賃公司、40多家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以及幾千家內資廠商類租賃公司,多數勉強度日,遠未形成品牌效應和核心競爭力。
那么,我國租賃業為什么“長不大”、難成氣候?
四大“瓶頸”卡住了租賃業
對于這個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指出,四大“瓶頸”窒息了中國租賃業的生機。
“瓶頸”一:多頭管理,體制不順。
我國現有三類由三個不同部門審批和管理的租賃公司:一是由原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屬于非銀行金融機構類的金融租賃公司;二是由原外經貿部批準、具有準金融機構性質的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三是作為一般工商企業,由原國內貿易局主管、附屬于制造廠商、以產品促銷為目的的非金融機構內資廠商類租賃公司。在法律地位、準入門檻、業務范圍、稅收待遇等方面,三類公司處于不平等競爭狀態,存在“對外開放、對內限制”傾向。由于實行過度監管,整個行業缺乏穩定資金來源,發展力不從心。而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的高門檻(注冊資金在億元以上),也把許多內資租賃公司擋在門外。
“瓶頸”二:稅制不合理,稅賦不公平。
稅收政策不明朗。如,2000年國家財稅部門規定,購買國產設備,設備價款的40%可在當年新增所得稅中抵免,但對承租人在融資租賃業務和出租人在經營租賃業務中如何實施,沒有明確規定。再如,出售回租是企業將現有資產變現籌措資金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但如何對其征稅尚無明確說法。
三類租賃公司納稅基數不同,稅賦不公平。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以租賃收益扣除融資成本之差為基數(外幣部分),繳納5%營業稅;金融租賃公司,以實現的租賃收益為基數,繳納5%的營業稅(1998年,這兩類營業稅稅率調整為8%);內資租賃公司,以租金總額(不扣除任何費用)為基數,繳納5%的營業稅。2003年初,開始實行新稅制:融資性租賃以租賃收益扣除融資成本為基數,稅率5%;經營性租賃,則按全部租金收入征收5%營業稅。由于“內外有別”,內資企業近年所得稅負擔率為25%左右,外資企業僅為13%。
“瓶頸”三:體系不健全,產業鏈斷裂。
一方面,我國多數企業庫存比重高,資金周轉率低,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對銀行依賴很大,設備租賃采購占設備投資的比例僅為1%左右。另一方面,租賃機構偏少,定位不清晰,未形成強有力的產業鏈。內資廠商類租賃公司從事的基本是傳統出租,融資、促銷、資產管理等功能無法發揮;與租賃業配套的擔保公司、租賃經紀公司等非常缺乏;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缺乏合作,租賃公司之間未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互補的租賃網絡;全國性的租賃行業協會尚未建立,行業協調、自律和信息服務薄弱。
“瓶頸”四:觀念陳舊,作繭自縛。
現代租賃,倡導的是“所有并不重要,使用創造價值”的理念。國內許多企業和個人尚未走出“租不如買”、“租東西是皮包商,沒面子”等認識誤區,影響了租賃業的市場發育和產業成長。
面對中國租賃“富礦”,跨國公司“眼紅”了
發育不良的中國租賃業,潛力巨大的中國租賃市場,磁鐵般吸引了跨國制造廠商和租賃公司的目光,它們紛至沓來,加緊了搶灘步伐。今年6月在滬舉行的中國國際租賃展上,通用電氣、卡特彼勒、英格索蘭、英國亞力克、香港新利恒來等著名跨國制造廠商和租賃公司派出強勢陣容參展。參展商中,70%是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
GE副總裁瑞克·沃爾夫特說,GE旗下的醫療健康集團與GE保健融資服務公司結成了租賃伙伴關系,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設備出租商。在美國和日本市場,分別有13和25%的銷售額是通過租賃方式實現的。“GE的下一個戰略目標,就是中國市場。”
以出租柴油發電機著稱的英國亞力克國際電力租賃公司,一年半前在上海設立了分支機構。公司市場總監朱利安·福特坦言:“雖然與美國、歐洲相比,中國租賃市場很不成熟,在法律、政策、觀念上還存在諸多障礙,但中國租賃市場的巨大潛力不容忽視。我們開拓中國市場,是著眼于中長期發展目標。”
夏斌說,在中美、中歐的WTO雙邊協議中,都包含了允許國外廠商在中國運用融資租賃手段促銷產品的條款,為海外銀行、跨國公司、租賃公司大舉進軍中國租賃市場鋪平了道路。
一方面,外國銀行通過分兵突進的方式,分別設立證券、保險、租賃等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實現客戶資源共享,搭建了金融服務的混業經營平臺,為下一步大規模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埋下了伏筆。另一方面,卡特彼勒、英格索蘭、通用電氣、IBM、惠普、西門子、日商巖井、德國大眾等跨國制造企業已經或正在通過設立租賃公司,把金融服務和租賃營銷體系引入中國。眼下,干線飛機、醫療設備、通信設備等領域的跨國制造廠商,通過國內外租賃機構,采取租賃營銷方式,占據了我國大部分市場份額。
國外經驗值得借鑒
據美國租賃協會執行副會長Christinewehrmanls女士介紹,在美國,租賃業已成為僅次于銀行信貸的第二大金融工具和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刺激投資需求、推動信用消費、配置社會資源、促進企業理財、拉動國民經濟尤其是GDP增長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租賃是美國航空、航運、電氣、汽車、建筑、房產、醫療設備等行業制造廠商產品營銷的主渠道,占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Rent(出租)或Less(以租代售)字樣。
上海市租賃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俞開琪分析,租賃業在美國之所以如此發達,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和實質性支持。早在肯尼迪時代,政府就制定了租賃業優惠的稅收政策和法律條款,一方面積極引導企業重視財產設備的使用權,淡化所有權觀念;另一方面,大力鼓勵銀行、各種基金、財團進入租賃業,使租賃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其租賃總額占到全球的45%。
第二,制造廠商的全面介入。美國制造廠商通過租賃實現的銷售占總銷售額的六成以上,有的高達80%—90%,如卡特彼勒公司、吉尼公司等。吉尼公司的高空作業車和其他各類設備90%以上是賣給遍布全美及世界各地專業租賃公司的,然后由租賃公司按最終用戶的需求實施短期出租或以租代售,其中最大的一家租賃公司擁有6.5萬臺吉尼高空作業設備。美國赫茲、巴杰特等七大汽車租賃公司都是全國甚至全球性的租賃公司,擁有300萬輛運營汽車,年汽車租賃額達1000億美元左右,約占美國租賃總額的13。
俞開琪指出,內需難以拉動、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痼疾一直困擾著我國經濟。發展租賃業,不僅有助于解決上述難題,而且對制造業的崛起將產生深遠影響。有關監管部門應以大局為重,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和部門間的權利之爭,使租賃業盡快走出“只見曙光、不見日出”的尷尬局面。
華東新聞2004年10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