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體說一種叫做“購售式重組”的國企債務重組方案將在全國推廣,稱為“長春經驗”。
長春的地方國企通過“購售式重組”,效果顯著,國家經貿委從2000年起,派員多次到長春進行調研。
《經濟》雜志就此向國家經貿委企業司的官員詢問,他們的回答是“并無此事”、“不知道”。
中國建設銀行資產保全部副總經理譚興民說,“這可能是記者的推斷吧。”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3月初,《經濟》雜志記者來到長春進行了調查。
何謂購售式重組
長春的購售式重組的主題思想就是,從那些陷入嚴重債務困境的國有企業里,把具有盈利能力的有效資產剝離出來。
具體的操作步驟是:一般首先由政府出資成立一家新公司,出資形式通常為現金,有時還包括土地使用權;新公司成立時,一般為國有獨資公司,在資產交易完成后,將逐步改變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企業。
下一步,由新公司收購老企業的有效資產。代表性的交易方式是:新公司、老企業一起與主要債權人(通常是持有老企業債權總額3/5以上的債權銀行)就老企業有效資產的估價和轉讓問題進行協商,最后達成資產出售和債務清償的“一攬子協議”。
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在有效資產的評估價格形成后,銀行將向新公司提供相應數額的貸款,用于購買該資產。老企業則按照約定價格,將該資產轉讓給新公司。然后,新公司用該筆貸款向老企業支付購買資產的價款,老企業則將出售資產的所得用于償還銀行貸款。
“要不然大部分國有企業就都沉下去了,這樣我們逃生了一塊。”長春市財政局企業管理二處處長譚志剛向《經濟》說。據他介紹,長春大概有將近一百家國有企業采用了這種方式。從目前效果來看,為一汽搞配套的一些企業效果還行,但商業企業不太好。
“經驗”
“長春經驗”確實有一些不同的做法。
首要的問題是,按照購售式重組方案,涉及政府、銀行、老國企、新企業,包括政府出資設立新企業、新一輪貸款、重組優良資產、債務核銷、破產、職工安置等環節。政府哪來那么多錢設立新公司?
譚志剛說,“其實并沒有從政府的兜里拿錢,靠國資委、國資辦下面的經營公司資本運作,來回倒騰,政府只不過給了些政策,政府注入的錢可能也有一些,這個我不太清楚,量不大,估計一兩千萬吧。實際上主要是用銀行的錢倒了一下。”
這對銀行來說簡直就是災難。銀行不得不在舊債未償的情況下,又為政府的新企業注資,用來買老企業的優良資產,再拿出一部分還給自己,而結果往往是,銀行自己的錢轉了一圈之后,收回來的遠遠少于拿出去的。
但是銀行不敢抗拒,據了解,國家給吉林每年2個億的破產豁免額度,誰能享受這個福利,由地方政府來決定,這成為控制銀行就范的一張王牌,為了這個額度,銀行間爭相與政府套近乎。
但是,長春市企業結構調整辦公室康處長聲稱,銀行貸款給新企業是重組以外的事,“購售式重組”純粹是政府和企業的事,跟銀行無關。
根據他的說法,長春市35家“購售式重組”企業中,銀行并沒有參與重組,只是政府下面的資產公司注冊一個新企業,然后從老國企中剝離出優良資產,剩下的不良資產掛賬,符合破產條件的依法破產,不符合破產條件的等新企業盈利了再搞一輪重組。“更像是先分立,后破產,所謂的購售是一種虛擬購售,因為都是記賬”。
“重組之后,銀行的利益在于,老企業依法破產的償還率只有10%,而新企業償還老企業的期望是18.3%,所以銀行應該很高興。”康處長說。
至于被剝離出的優良資產部分,等到有了效益,真正把優良資產的作用發揮出來后,再折價歸還老企業。康處長稱,購售式重組后的新企業效果初顯,3.5萬員工中已安置了2.5萬人,去年還上交了財政6620萬元。
記者試圖直接接觸這些債權銀行,但是他們不想說話。工行長春分行辦公室的趙主任很客氣地聲稱他先與業務部門約定,他將很快回復,不料此后再無蹤影,電話也總是無人接聽。建行長春分行也是如此。從114查號臺得到的幾個中行的電話,一直也無人接聽。
在資產評估環節,為了減少購售式重組的障礙,往往估價很低,甚至有的不要錢。比如長白山葡萄酒公司,被南方的一家企業兼并,錢一直也沒給。
一位當地的知情人士說,政府表示只要解決職工問題,資產要不要都給你了,而實際上資產也所剩無幾,現在長春市國有名義資產好像就有幾十個億,但國家經貿委行業規劃司來檢查發現,刨去債務之后,凈資產很少,就一個多億。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傳諶教授說,到目前為止,長春市的政府一直在指揮誰和誰重組、怎么重組,這種政府行為把有些毫不相關的企業整到一塊去了。
有專家提出警告說,如果控制不好,將是新一輪的逃廢債狂飆。
寒風里的長春
長春市民對國企改革態度似乎很漠然。
長春的出租車司機幾乎是清一色的國企下崗再就業人員,當你問及當地的國企,幾乎是眾口一詞,“效益大部分不好。”一位出租車司機說,“原來的工作單位只知處于停產狀態,反正發不了幾個錢,沒太操心。”
寒風中,火車站到處是賣報紙的人,一塊錢四份。有人為了賣掉一套報紙,熱心地為乘客領路,還不時地提醒“低頭、小心欄桿”,一直送到候車室。面對這樣熱情的人,誰都不好意思不掏錢買他的報紙。
“大哥,我這是二號窗口,記住了,歡迎下次再來買東西。”小販不忘隨時提醒顧客。
“長春的國企現在沒幾家好的。”徐傳諶教授告訴《經濟》雜志說。他的語氣平緩,顯得有些郁悶。
“一汽還可以,得益于汽車的消費增長。高新技術開發區也有幾家好的,再一個效益比較好的就是客車廠,生產火車車廂,它還處于壟斷狀態。拖拉機廠,原來很輝煌,現在處于破產邊緣了。碳素、鐵合金都不行了。”
而民營經濟發展也不充分,投資環境不盡如人意。據徐傳諶透露,前一段吉林統計局召開一個全省經濟發展展望預測會議,公布吉林最近一兩年吸引外資是負增長。
新華網 2003年4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