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模式被認可
中國核電近幾年發展迅速,截至去年年底,已擁有11座核反應堆,總發電能力達910萬千瓦,核準在建核電機組24臺,總裝機容量2540萬千瓦。
這繁榮背后也有著中國核電技術自主化的一份功勞。4月28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示范電站C A P1400國核示范工電站現場項目管理部揭牌成立,這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型先進壓水堆示范電站C A P1400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C A P 1400是我國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從美國引進的A P1000技術基礎上,開發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功率更大的核電技術,C即代表C H IN A中國,發電功率將由A P1000的125萬千瓦提升至140萬千瓦。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頗有感慨地告訴媒體,“我們的目標就是完成三代核電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拿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
周大地對中國核電領域采用這種“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模式表示贊同。“核電在中國已經耽誤多年,有些東西難以在原理上再創新,那就得在人家的成熟技術上國有化。”周大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有一些示范性的運營技術,完全可以拿來借鑒,再往里面添加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
李俊峰認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中國的科研能力處于起步階段之時,最好采用合作研發的方式。“中國有市場,只要政策對頭,不愁吸引不來技術。”李俊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但這種合作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招商引資,而是類似于培育出中國自主核電技術的“中國市場、美國技術”的合作,“如果還是用人家的技術生產設備和廠房,那我們仍然是制造大國而非創造大國。”周大地說。
長期以來,中國的技術引進總會面臨各種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回憶起中美之間的很多次貿易摩擦的起源都是知識產權糾紛“中國企業以前引進國外技術的路數比較‘山寨’,購買發達國家的產品,然后拆開琢磨出他們的技術,這種超強的模仿能力既能夠讓我們低成本獲得很多國外的先進技術,但難逃日后被跨國起訴的命運。”沈丁立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這次的低碳浪潮中,中國企業采用的這種引進吸收再國有化的技術創新手段并不存在知識產權上的糾紛。
美國世界資源學會在擬定于今年7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對部分美國人士指責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說法做了駁斥,報告認為,這種指責毫無根據,中國是通過自主研發和購買專利獲得了相關技術。“以火電領域最先進的超臨界/超超臨界(SC /U SC )技術為例,中國已成為該技術的領跑者,中國也是發達國家之外惟一廣泛采用該技術的發展中國家。”該報告舉例。
此外,專家也認為應該抓住國家政策給市場帶來的東風,利用政治制度的優勢,自力更生地發展自主減排核心技術。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我們的市場大,發展余地大,同時政府的關注力度和行政干預力度更大,有利于我們自力更生地發展自主減排核心技術。”
周大地也認為,在我國政策和市場的聯動促進下,各地政府和企業會更有動力進行減排技術的創新研發。“中國定下的減排目標有利于巨大的低碳市場的全面開啟。技術上不如人家 , 那 就 應 該 大 力 扶 持 , 加 強 投入。”周大地表示,“幾萬億元投入到高耗能產業里還不如投入到科技研發上去呢。”施智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