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紡織行業。紡織行業節能成效明顯,但減排力度不夠。據統計,2007上半年紡織類萬噸能耗大型企業有600多家,大部分產品企業能耗下降5%-10%,但廢水排放量比重卻逐年增加。2006年,紡織行業廢水排放26億噸,位居全國工業第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行業的排放在下降,只有紡織行業不降反升。
其他各行業的節能減排形勢也基本類似,喜憂參半,任務艱巨。要確保實現"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就必須冷靜分析形勢,選擇最佳路徑和步驟,加大力度,確保落實。其中,引導企業通過強化自主創新能力,確保微觀節能減排水平的提升,進而加快全局節能減排的落實,就是一個最佳選擇。
二、路徑:通過企業的自主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是必由之路
節能減排的主要責任在政府,推動力量在相關部門,能否成功的關鍵卻在企業,而企業的真正動力則在于它的自主創新能力。當前在世界范圍內,許多跨國企業如聯想、google、IBM、微軟等多家公司和機構,已共同發起了綠色地球數字護航計劃,利用自己的科技創新實力,將氣候與節能計劃推廣到整個產業鏈。我國一些富于遠見的企業,象陜西海浪公司這樣的先行者,也早已洞悉時代發展的趨勢,開始了節能減排的創新開發。這是整個國家落實節能減排的強大內驅力。利用國家手段的有力杠桿,為這些率先行動的企業排憂解難,進而促進全局的節能減排,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然而,當前我國依靠企業自主創新來推動節能減排的框架、配套措施,以及創新成果的推廣體系并未建立起來,產業之間的不均衡,地域差異仍然存在,這些不利因素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節能減排方針的全面落實。
1.企業自主創新力量增大但亟須扶持引導
據中國科技統計中心統計,2006年,中國企業研究與實驗(R&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支出總額的69.1%,政府支出占24.7%,高校等支出占6.2%,顯然,企業早已超過政府下屬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成為全社會科研活動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的支柱。
企業自辦的科技研發機構實力增強、技術人員逐年增加,中國科技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06年,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科技機構的占總數的23.2%,企業科技人員達到189.2萬人,同比增長了12.7%。其他形態的中小型企業科研力量也在不斷增長。我們這次調研的陜西海浪公司,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立起,就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校緊密合作,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同盟,由企業按照市場和生產需求出題目,院校和企業科研人員聯手攻關,接連取得了十多項科研創新成果,除了"外部借力"陜西海浪公司還在本世紀初投資300萬元,建起企業自己的"海浪生物研究所"。使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大大增強,在我國這個新興經濟體內,像海浪公司這樣靠科技創新的哺育而實力大增的"經濟細胞"何止千萬,如果國家給予有力的扶持和引導,必將成為推進我國節能減排的強大內驅力。
2.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環境并不寬松
盡管國家財政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資扶持比重在逐年增加,從去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也明確規定支持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并對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給予稅收優惠,但是,由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從實施到市場化經歷的時間長,投資風險大,預期收益不明朗,使企業融資依然十分困難。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出于短期盈利的考慮,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資風險評估較高,惜貸或緩貸的情況突出,政府投入資金相對較少,且主要流向科研機構和高校,企業很少能獲得政府直接投資。這在某種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節能減排措施在基層的迅速落實。
我國科技經費籌集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07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國企業自籌科技活動經費一直占80%左右,且呈增加態勢。從全局來看,這是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如陜西海浪公司靠自身力量研制出了接近"0"排放的"海浪高效節能微排放鍋爐",經測算,推廣后每年可為我國節約煤炭1.8億噸;同時還研制出當今世界最潔凈的環保除臭殺菌劑,為凈化我國空氣環境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從研發到建廠投產,他們沒得到一點國家科研投入,反而背上了近2000萬元的創新債務,嚴重影響了創新成果的推廣和后續科研項目(陳腐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順利開展。像這樣,企業發展反而受到創新之累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政府應該有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使企業能的更好地開展自主創新,促進節能減排的轉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