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元青花云龍紋罐
元青花怎樣識偽
張洪啟
元青花的器型種類很多,絕大多數是生活實用器,有部分祭供專用器和少量的裝飾器。宋無大器,相比之下元瓷胎厚體大,但也有精制到薄如蛋殼的小碗。
贗品元青花的器型整體感覺不協調、不規矩。溜肩不圓潤,帶蓋的器物吻合不好,間隙過大。紋飾大多數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繪,但由于是仿畫,必然拘謹,顯得生硬、呆板。動物不生動,人物不傳神,花葉松散不緊湊,海濤紋也多數走形。器型、紋飾是斷代的重要依據,不同時期有當時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贗品的紋飾只能說相像,但缺少真器的內涵,更無法畫出真品的神韻。
如果把一件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膚,白細光滑的皮膚世人都喜歡。元青花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為白色,積釉處呈水綠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點,有些器物表面有輕微橘皮釉和縮釉現象。民國以前的傳世古瓷釉面,都有沉穩、老舊、釉厚的玉質感,上手柔和。微觀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棱角、凸起部分會有歷史的烙印。元青花的仿品,釉面火氣還沒散去,更沒有真品那種穩重、老舊感。釉色有的偏白,積釉處太綠,整體釉面沒有自然使用痕跡。有些贗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塊偽沁。現代仿品多用電、氣燒窯,氣泡相對均勻,沒有層次感。
一般贗品元青花的胎泥是用機械攪拌,密度要高于真器,胎骨顯得硬。真、偽相比同樣規格尺寸的器型,贗品多數要比真品重。器底沒有老胎風干滑潤的感覺。偽造的火石紅較為死板,多為人工噴、刷氧化鐵,沒有過渡。由于是新作,器物底部沒有老舊變化的層次感,更沒有真品的油潤感。有些贗品圈足沒有刀削痕,有的雖可見到,但能看出很笨拙。
元青花繪畫使用的氧化鈷多數是進口料,有不規則黑褐色的斑塊或錫光點片,并有凹凸感和暈散。有的流淌,還有的泛紫色。青花發色具有青翠濃艷、深淺不一的效果,有的能產生水墨畫的效果。由于是天然礦,金屬含量不一樣,提煉使用效果就有區別。國產料是低鐵高錳,發色灰藍、淺淡,也有藍黑色,重筆處有藍褐、紅褐斑。部分是使用混合料。于畫師在配比上隨意性較強,以及受窯溫、胎質、釉色的影響,青花發色的差異也很大。元青花鈷料已使用了700年,無論是進口料還是國產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枯、下沉現象。
現在仿進口料看上去很像,但沒有真品天然的聚集絲線、珠點等特征,有些珠點是人為點畫的。鐵斑、錫光飄浮表面,也不見濃淡有致的過渡感。最重要一點,由于是新畫在坯胎上的,沒有歷史的沉淀,青花浮于器表,沒有沉于釉下的效果。
從制作燒造工藝上看,有些低仿器不是手工拉坯,是機械制造,可見機械紋。采用電或氣燒窯,所產生的氣泡均勻。元、明至清康熙早期,罐的制作腹部都有內接口,有些元青花仿器腹部、足部不見接口。有的贗品為了省工時,把盤口、罐頸部接口,對接在明顯的上方位置,違背了時代特征。元青花梅瓶、玉壺,除六棱八棱外,腹部必須有內接口,這才符合當時工藝。有些仿品為了遮掩新作新胎,把器內施滿釉,而真品只有在元末時出現非常少的罐內、瓶底施釉,而且非常稀薄,手感滑潤。有些仿品內接口有帶狀接痕,而且留下修理毛刺,沒有真器接口風干的特征。
博物精華
孤芳自賞的元青花
林丹妮
素雅高潔、沉著純凈,人們常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臺的青衣。沉淀了數百年文化歷史的元青花,既有中國寫意畫濃墨重彩的風韻,又蘊含富麗雄渾的獨特之美,其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尤為珍貴。元青花是一種用鈷料在瓷胎上作畫、蓋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其藍色的花紋與潔白的胎體交相映襯,藍色沉靜,白色潤澤,紋飾華美,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璀璨文明與深厚底蘊。近日筆者走訪了百工坊內的元青花博物館,一覽元代的青花古韻。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件元青花鳳麒麟四系方壺,此壺形體較大,厚重。壺身以鳳麒麟為主題,寓意祥瑞。鋪滿纏枝蓮紋,密而不亂,壺兩側繪如意,纏枝蓮紋。它由進口料繪畫而成,具有青花發色深翠濃艷、深淺不一、暈散自然的特點。此器造型規整,釉層肥厚凝重,繪畫生動,瀟灑隨意,是元代此類型器的精品。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歷代陶瓷藝人都用其作為一種裝飾題材,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來體現其藝術魅力。眼前這一件元青花云龍紋罐,將龍霸氣飄逸的神態刻畫得傳神至極。此罐屬矮肥型,器口下繪海濤紋,腹部云龍環繞一周,輔助火、蘑菇云紋。較長的龍身纏繞器身,在騰空中顯示其威武雄渾的氣勢,加上云紋的襯托,更有穿云布雨的撼天威力,是元代青花瓷器不多見的藝術佳作。龍紋在元青花瓷器中較為多見,是元青花瓷器的主要裝飾之一。在古人心目中,龍是傳說中的神物,人們想象它能走、能飛、能游泳、能呼風喚雨,它以不同的動態表現在瓷器上,有海水龍、云龍等。罐身云龍二目圓睜,張嘴吐舌欲吞火鳥,龍鬢飄逸,龍爪似刀。此器造型勻稱、圓潤,釉層飽滿光亮,工藝精湛,青花發色青翠艷麗,層次感強,閃耀著古器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