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永和窯彩瓷伏聽俑
活在民間的宋瓷,其實并不貴
既然宋瓷優雅,為何在今天的拍賣會上,頻頻刷新紀錄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琺瑯彩?首先,這是時代風氣的折射,或者說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出了問題。不少人受到清宮劇或電視里鑒寶類節目的誤導,以為唯有清代官窯才代表了中國燒瓷業的最高水平。其實在舊時,收藏家們高度一致地認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窯或哥窯的東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窯。清代的那種艷俗的瓶子罐子,只能在暴發戶家里顯擺顯擺。
其次,稀有性也是決定文物價值的一個因素。現在拍賣會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為存世量極少,只有一百多件,而且多半在國外。而明代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瓷成交價格高,除了存世量較少之外,還因為當時用波斯、印尼等地進口的蘇麻里青為呈色劑,后來這種原料沒有了,改為國產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兩朝青花那種恰如水墨畫的暈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為貴,永宣青花賣得貴是有道理的。
二十多年前,當民間收藏熱剛剛升溫時,在古玩市場甚至地攤上經常看到宋瓷一閃而過的身影,價格也不貴。一件景德鎮窯的影青斗笠碗(俗稱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過3000元至6000元。建窯茶盞更便宜,1000元以內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點的,比如磁州窯白底劃花梅瓶或耀州窯刻劃斗笠碗,三五萬元也可以買下來。但當時人們并不當它一回事,現在它越來越少了,價格也一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