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陳少峰做客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提出,“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日前,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就《公報》中有關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創新要求和發展舉措等問題采訪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陳少峰認為,十七屆六中全會《公報》十分重視文化產業在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作用,并就有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闡述。總體上可以將發展文化產業的要求和采取的舉措歸結為八個方面。
第一個舉措,是更加明確的目標導向。以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顯然,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看出目標引導的重點,就是從十二五時期起,我國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第二個舉措,是充分發揮市場化的競爭機制的作用:“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易言之,要從計劃發展文化,轉變為以計劃發展提升文化事業和市場提供主要文化產品相結合,尤其要完善市場競爭機制與社會核心價值觀引導的結合。
第三個舉措,是重視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發揮民營文化企業參與競爭和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這就要求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不斷激發民營文化企業的活力和創新、發展能力。
第四個舉措,是通過鼓勵和扶持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改變對外文化走出去的觀念和做法:“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一方面,應將國際市場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未來市場空間。另一方面,需要加強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實現對外文化內容貿易的順差,擴大知識產權的國際市場份額和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第五個舉措,是完善和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這就要求打破行政壁壘,以文化內容的需求為導向,持續擴大面向各個社會群體的文化供給,以文化精品拉動文化需求,增加政府購買份額。同時,利用技術創新尤其是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提升文化傳媒企業的競爭力。
第六個舉措,是健全實現文化內容創造的動力機制。《公報》重視文化內容的創造,主張激發全民族的創造積極性:“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要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應營造文化創造的環境和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大眾參與內容創作和創造,以此支撐文化內容產業的發展與提升。
第七個舉措,是轉變文化管理方式:“要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顯然,“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這一個提法,其實質就是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改變管理文化、引導文化與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式方法,在文化創作、生產、經營等各個領域遵循客觀規律,并按照科學方法和發展觀來改進文化領域的評價、引導、指導、推動等做法,以及改進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式方法。
第八個舉措,是創新文化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要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 顯然,文化創造的水平又取決于人才隊伍的建設水平。在“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的理念中,強調了要以推動文化創造為核心,以激發創造力為重點,轉變文化人才培養管理和文化人力資源開發的模式,更加重視文化人才,尊重文化人才,積極培養文化人才,建設強大的文化人才和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舉措中,需要政府在今后的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與發展中更加重視發揮市場在完善、發展文化產業中的作用。陳少峰認為,黨和政府今后將從金融支持、稅收優惠、人才開發等角度加大扶持和獎勵優秀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的力度,促進文化企業加大資源整合力度;通過發揮競爭機制,積極引導和培育龍頭文化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