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合肥7月7日電(記者王立武)古生物學家近日在位于皖南休寧縣的齊云山國家地質公園新發現26處恐龍足跡化石,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所處的地層位于白堊紀晚期,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科學家研究表明,齊云山小壺天景點目前已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有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兩種類型,共62處,其中26處屬次新發現。這些新發現的恐龍足跡,對于研究晚白堊世恐龍生活習性以及古氣候環境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新發現齊云山恐龍足跡化石的是曾供職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單位的古生物學家、著名科普作家邢立達。他此次考察齊云山小壺天恐龍足跡化石是為了開展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的中國恐龍足跡科研項目。
上世紀90年代,安徽省地礦局332地質隊以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首次在齊云山發現恐龍足跡、恐龍尾跡化石。同期,科學家們還先后在皖南黃山市屯溪區新潭鄉、黃山區太平湖等地,發現了一批恐龍蛋、恐龍骨骼化石,三地同在不到100平方公里范圍內,其集中程度非常罕見。
齊云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典型丹霞地貌為特色,代表了距今約9000萬年晚白堊世以來在地形發展過程中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的模式之一。齊云山是著名道教名山,與湖北武當山、四川鶴鳴山、江西龍虎山并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