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專家:不動是最好的保護
本報記者從浙江省文物局查詢到,今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下發“浙政發【2011】2號”文件,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獅城水下古城”正式被收入其中,“年代”一欄注明為“明、清”。
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到底有多高?目前技術條件下,該開發還是該保護?本報記者走訪了淳安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曾任縣文物保護所所長的方明華。
方明華介紹說,文物保護部門對古代建筑價值高低的判斷,一般會看幾個方面標準:古建筑數量多少,是否能成規模;古建筑選址布局是否能體現傳統思想;當地居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是否延續傳統等。
對保護和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方明華認為,文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其價值,“不管是教育作用、經濟作用還是歷史文化研究作用,最終都是為了利用。當然,利用的前提是保護。
對于獅城水下古城,方明華稱其個人的態度是目前技術條件下,不動就是最好的保護,想要開發利用為時尚早。
他舉了個例子:當時水下探摸時打撈上來2根木質的“牛腿”(梁架屋檐上的配件),“剛出水的時候都好好的,大家還擺弄過一番,但過了一段時間,水分蒸發完以后馬上就縮進去干掉了。”方明華認為,目前國內還沒有成熟的技術,把長期浸泡于水中的文物在離水環境下妥善保存好。
而根據以往的經驗,木質的建筑浸泡于水中,隔絕了空氣,往往能保存較長時間。
倒是古城內的墻體頗令方明華擔心:“以前的墻體,磚頭和磚頭之間都是用稀泥拌上石灰等材料粘連的,這些材料在水中浸泡久了會化掉,墻體根本就不牢固,如果有大的水流沖擊,很容易垮塌。”
方明華稱,在目前的情況下,管理部門應該把水下古城區域圈起來,標注界限,“區域內嚴禁行船、捕魚、挖沙,以免對水下的古城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