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3 杏樹莊:偶遇像“羅馬人”的“軍事部長”
呂老漢說,“雖然長相有些不同,但我認為自己就是漢族人。”
杏樹莊、河灘村一帶與驪靬村的條件相差很大。驪靬村位于戈壁荒漠中,而這一帶卻是永昌縣重要的濕地保護地帶,村間田中不時可以看到泉水汩汩流出,據說掘地數尺就能見水,與相距不遠的驪靬村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里種植的蘿卜已經頗有名氣,是永昌縣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記者剛走進杏樹莊,看到一位老漢在濕地中勞作,穿著長靴,用鐵鏟撥拉著泥土,讓泉水分叉流溢以充分灌溉土地。記者上前詢問村里是否有長得像“羅馬人”的村民。正說話間,記者注意到老漢的相貌就有些與眾不同,長方臉,大鼻子,眉弓高聳,滿臉胡子。
老漢和記者一起退到墻角,蹲在麥垛后躲著寒風,交談了起來。老漢名叫呂興祥,今年65歲。呂老漢說,自小就長得不一樣,因為個子高大、力氣出眾,被同學取了個外號叫做“軍事部長”。自己的父親長相就是這樣,兒子長得也有些不同,但是孫子輩就基本和一般人長得差不多了。前幾年,上面來人,提取了血液,說要做DNA測試,后來也沒有告訴結果。
說著說著,呂老漢捋起袖子,讓記者看他的手臂。讓記者非常驚訝的是,呂老漢雖然已經年近七旬,臉上爬滿皺紋,可是手上卻非常白凈,好像是二三十歲人似的。記者湊近觀察呂老漢的眼睛,發現其瞳孔顏色較淺,呂老漢說,年輕時比較偏綠色。
根據村里人提供的線索,記者在附近村莊又登門拜訪了幾個“羅馬人”,他們因為長相被村民取了“黃毛”、“蘇聯人”等外號,但是都沒有呂老漢體征那么明顯。
呂老漢說,“雖然長相有些不同,但我認為自己就是漢族人。”
4 “驪靬文化”開發蓄勢待發
真正透露驪靬人即古羅馬人奧秘的地方應該在漢代番禾古城周圍,也就是現在的杏樹莊、河灘村、水磨關等村。
回到永昌縣,記者拜訪了永昌縣縣委宣傳部、驪靬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的相關人員。
記者和驪靬文化研究會會長宋國榮相約在永昌縣城中心的鐘鼓樓前見面。宋國榮身材高大,披發垂肩,頗為瀟灑,面相輪廓也有些與眾不同。原來宋國榮就是河灘村人,他悉心研究驪靬文化多年,是永昌縣對驪靬文化研究最為深入的幾個人之一。在位于永昌縣文化館的驪靬文化研究會辦公室,宋國榮向記者介紹了情況。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不算旅游者,來考察的學者和來訪媒體有兩三千人了。”可以說,歷年來前來考察的“探訪軍團”已經遠遠超過了傳說中“羅馬軍團”的人數。
宋國榮打開辦公室的電腦,讓記者觀看了他多年來拍攝整理的永昌縣具有歐洲或中亞體貌特征的驪靬人照片。宋國榮贈送給記者一本他們主編的《驪靬探叢》,收錄了與驪靬文化有關的歷代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史料、史學界的學術論文和報刊媒體的報道,搜集整理的相關資料非常豐富。
對于外界提出質疑的聲音,宋國榮說,學術研究,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我們愿意與提出質疑的學者進行討論。
永昌縣作家王萌鮮在甘肅省乃至全國都頗有名氣,是宋國榮的業師。記者到永昌縣的當天,王萌鮮的弟子和朋友們正在為他舉辦一個小型作品座談會。王萌鮮對驪靬文化頗有研究,曾撰有長篇歷史紀實小說《驪靬書:一支羅馬軍團在中國的最后下落》。王萌鮮堅持認為,永昌縣驪靬村(原者來寨)一帶就是羅馬帝國東征軍殘部的最后歸宿。據王萌鮮的研究,永昌縣民間一直有這方面的傳說。乾隆十五年的《永昌縣志》,關于當地民族除蒙古族、回族外,尚有番族五種,分別是黃毛番、夾科番、元旦番、掛匠番、禾西納番,共七百余口。焦家莊的者來寨、水磨關等都有“黃毛番”、“白番子”的傳說。
關于者來寨也就是現在的驪靬村是否有驪靬人后裔的問題,王萌鮮認為,由于古今自然條件的變化,居民頗有遷徙。現在驪靬村的住戶沒有一家是從漢代延續下來的,時間最長者也不過十代人左右,很難找到類似驪靬人的居民。真正透露驪靬人即古羅馬人奧秘的地方應該在漢代番禾古城周圍,也就是現在的杏樹莊、河灘村、水磨關等村。
記者來到永昌縣縣委,接待記者的永昌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梁尚智誠懇地說,“歡迎《中國社會科學報》前來深入報道驪靬文化的現狀和趨勢,希望引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全國學術界的更多關注,對驪靬和羅馬軍團問題做更多深入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