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文物追索
自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燒以來,圓明園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依然是一道歷史謎題。
“從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國內外的各類圓明園文物至少有150萬件。”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杰說,由于記錄圓明園擺設的“陳設清冊”沒有留存下來,可能毀于戰火,因而失去了精確排查圓明園流失文物的依據,這個數字也只是一個估算。
海外尋寶強調“非追討”
為尋找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圓明園管理處曾于2009年10月成立工作組專程赴美國進行尋訪。“當時有一家博物館在初次見面時就帶上了律師,還以為工作組是來‘索要文物’的,所以準備‘對抗’到底。”陳名杰回憶道。
不過由于工作組一再強調此行意在“摸清家底”,而非追討流失文物,工作組還是得到大多數博物館和有關機構的熱情接待。
陳名杰說,美國尋訪之旅“事實比我們預計的要好”,比如,華盛頓弗利爾和賽克勒博物館派專家介紹館藏文物和圓明園老照片,還破例緊急安排工作組到地庫參觀其鎮館之寶;美國國會圖書館將館藏與圓明園有關的文獻資料搜羅備至,歡迎工作組的到來。
下一步,圓明園管理處還將擇機開展赴歐洲和日本的尋寶之行,以期能建立一份較為完整的圓明園流失文物名錄。
追索文物困難重重
雖然文物流失國追討文物“回家”有相應的國際公約作為法理依據,但對于已經流失海外很久的文物,特別是追討從圓明園流失的價值連城的文物,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在文物主權問題上,一直存在兩種爭議:一種認為文物是屬于全世界人類的財富,應該被存放在一個最有利于其保護的博物館,而不應該為文物國籍爭論;另一種視角則徹底否認了“最合適存放地”的說法,認為文物身上承載著該民族的文化記憶,應當歸屬所屬國,而不應是飄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符號。
著名文物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認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非法出境的文物我們要永遠保留追索的權利,“但有時也不能太著急”。據新華社
■ 文物修復
昨晚,已修復完成的130余件文物被交還給圓明園管理處,包括瓷器、銅器、石刻和佛造像。
據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于洋介紹,今年3月下旬,該基金會與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了出土文物修復工作,“原料”是3萬多塊殘破的瓷片,它們來自歷年遺址整修和考古勘探。
文物修復有望常態化
在3萬塊碎瓷片中,配對重塑出一件件沒有原型參照的文物。“就像一個龐大雜亂的拼圖游戲。”來自高校文博系的大學生作為志愿者承擔了這項艱巨任務。
目前,3萬多塊瓷器殘片只完成了7000余塊的修復,重塑了130余件瓷器文物,剩余瓷片還將繼續進行修復還原。“今后,我們爭取讓圓明園文物修復工作變成一個常態。”
兩個半月修復一個碗
康熙青花雙龍戲珠碗是此次修復的一個“奇跡”,這個從3萬多塊瓷片中重生的一個碗,其完整度卻超過了80%。這個碗從3月26日開工,到6月16日拼成。
本報記者 傅沙沙
縱火燒園者為英軍
■ 歷史揭秘
“當年英法如何達成一致行動意見?掠走的文物如何分配?”昨日,《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試讀本8種向社會發布,將首次大規模向中國讀者披露那場劫難的歷史理解和原始資料,包括下令火燒圓明園的英國特使額爾金勛爵的回憶錄。
譯叢參照大量英法史料160種,包括當年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親歷者的回憶錄等,最著名的有法軍統帥蒙托邦將軍、法國特使葛羅男爵、英軍統帥格蘭特將軍的回憶錄。
人大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表示,譯叢對搶劫焚毀圓明園的過程及文物的流向有著詳盡描述,可填補我國相關史料之缺。
戰爭起因
火燒圓明園不是來華初衷
據西方史料記載,英法聯軍最早來華的軍事目的不是燒圓明園,而是要求中國兌現中英、中法《天津條約》。1859年,英法外交使團前來換約時遭清廷拒絕,并在塘沽口被清軍戰敗。英法兩國決定攻打中國。
洗劫文物
英軍點火焚燒圓明園
根據西方史料記載,法軍最先進入了圓明園,并開始洗劫這里的文物。迷了路的英軍隨后趕到,下令火燒了這座曠世園林。
在洗劫火燒圓明園后,英法聯軍在北京成立了戰利品分配委員會,英法各3個人負責。譯叢披露,文物基本被分為三個部分,大型重要文物被獻給了英女王和法國拿破侖三世;將軍們也分到一部分;此外,參戰士兵也獲得了部分戰利品獎勵,“文物被先估了價,每個士兵差不多能分到200法郎”。
關于縱火
“火燒圓明園為《天津條約》”
由于圓明園被毀真相始終是一個難解的謎團,因此坊間傳聞甚多,包括“虐俘說”、“珍寶說”等不同版本。
王道成表示,上述兩種說法都不正確。37名英法被俘人士并沒有受到虐待,他們在被送到圓明園的第二天就轉到刑部監獄,并受到貴賓待遇。根據譯叢中相關人士的回憶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實原因是以此逼迫清政府接受《天津條約》,因為從1859年開始,清政府并未承認與英法兩國簽訂的《天津條約》。
本報記者 傅沙沙 (記者傅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