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在圓明園“大宮門”舊址南側的“西苑早市”已經成為有規模的批發市場。本報記者王海欣攝
萬園之園、一片廢墟、國恥之地、遺址公園……圓明園身份多重,廣引關注之外,亦帶來沉重和羈絆。讓圓明園成為什么?學界爭論不休。
直到2000年,《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出爐,確定圓明園將建成遺址公園,遺址及遺址范圍外規劃綠地內所有居民點、單位應遷出,山形水系、植物配置、不超過10%的古建要恢復。
十年已過,多個單位依然占據遺址規劃用地,復建哪些古建尚未明了。《規劃》落地艱難。原因何在?圓明園前景何在?
西苑早市拆遷傳聞
“聽說早市要拆了,是不是得早點兒把攤位轉讓出去?”商販徐麗清(化名)跟鄰近攤位的人商議。
對方很不屑地說,“年年說要拆,年年也沒動靜啊。這回說拆,也沒動真格啊。墻上畫圈了(指畫出“拆”)再說吧”。
“等到那時候,還有哪個傻子愿意接手?你轉給誰?”徐麗清反問對方。
10月8日下午,西苑早市的客人少了,賣雜糧的徐麗清本想跟人討個主意,卻遇到“不著調兒的”。
這個占地萬余平方米的市場坐落在圓明園西南角,正對著原圓明園大宮門和正大光明殿。因為占地屬于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用地,騰退拆遷絕非空穴來風。
市場管理處負責人邢玉來承認這里是圓明園規劃用地,但“究竟什么時候用,還不清楚呢!”言語間,頗有給徐麗清等商戶打氣的意思。
事實上,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用地上的何止西苑早市?
101中學、達園賓館、西靜園公墓、民政局園藝場、廂白旗社區、水墨社區等等,都在規劃用地上。信心堅定的商戶認為,這些都沒動,難道就要動西苑早市?
規劃十年進展緩慢
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用地的明確源自十年前的一個規劃。
世紀之交,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建成一座完整的圓明園遺址公園。為此,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方案》(草案)。2000年8月,市政府辦公會議通過了這個規劃,國家文物局也回函“原則同意”。
《規劃》堅持“整體保護、科學整修、合理利用”的方針,決定恢復全園的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保持大部分遺址被毀面貌,必要的建筑物恢復限定在1/10以內。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用地面積458.98公頃,三園(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占352.13公頃,其余為三園外規劃綠地。
《規劃》特別強調,為保持圓明園遺址范圍的完整性,必須將園內住戶、14個駐園單位盡快搬遷。
《規劃》出臺后不久,北京市政府3.3億文物搶險修繕工作將圓明園遺址保護列為重點項目,先后投入2000萬元對圓明園大宮門以及九州清晏等40處景點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到2003年,圓明園遺址未修繕的圍墻全部修完,使圓明園圍墻基本圍合。圓明園40景,初步整修18景。去年,圓明園二宮門復建完成。
然而,還有紫碧山房、三潭印月、同樂園等多處遺址未得到初步整修。十年已過,遺址的規劃用地仍然被很多單位占著。
西苑早市正是處在遺址公園規劃綠地的西南部。《規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復建圓明園大宮門。
因為地處大宮門原址正前方,要復建大宮門,必須打通西苑早市。
熟悉《規劃》的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詳細規劃所規劃師劉巍認為,因為復建大宮門的需要,改造西苑早市是當前矛盾的突破口。
現實羈絆搬遷很難
去年5月,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受命,制定“圓明園周邊環境整治實施方案”。這是對2000年《規劃》在操作層面的細化。
“方案”提出,近期要實施的首要項目就是西苑早市改造。
劉巍說,西苑早市在上世紀80年代形成,當時只是賣賣菜。如今,這里有800多攤位,是海淀區最大的早市之一。
劉巍介紹西苑早市改造的內容為:拆除地面違章建筑,在地下建商場超市,保證零售功能。改造后,對大宮門區域進行考古發掘,準備復建。由此,可有兩條道路經大宮門進入圓明園遺址公園內。
“方案”列出的近期實施任務還有:華都集團及職工宿舍搬遷、廂白旗社區回遷安置、水磨社區回遷安置等。基于現實情況考慮,保留101中學、達園賓館、西靜園公墓、民政局園藝場。
劉巍坦言,實施很難。
西苑早市管理處負責人邢玉來對于在地下建超市商場的建議,覺得不靠譜,他認為這跟現在的業態差別太大,沒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西苑早市屬西苑村村辦企業。全村300多人,有百余人在此工作,其余很多人的收入也跟市場息息相關。
拆遷就牽扯到資金,不然怎么安置?邢玉來因此認為,拆遷不會很快到來。
繼而,他又哀嘆,必拆無疑,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劉巍說,建議近期以西苑早市改造為突破口,因為不涉及人口拆遷,難度要小一些。但因為涉及諸多村民的利益、商戶的利益,也難輕易成功。2000年《規劃》就明確了這些地方要搬遷,之所以落實不了,也是因為這些現實原因的阻礙。
此外,方案建議華都集團搬遷,“這需要跟企業協商”;建議對水磨社區回遷改造,但“拆遷改造用地和費用沒法兒落實”。
修不修學界存爭論
另一個讓《規劃》難以落實的原因是,學界對圓明園遺址要成為什么樣仍存有爭議。
1980年10月18日,以宋慶齡為首的1583人聯名發出《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反對聲隨即響起,當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讀者來信《研究探討無妨,整修大可不必》。圓明園復建爭辯就此拉開帷幕。
最初,反對派的理由是國力尚不雄厚,修復圓明園耗資過大。此后,反對派再從文化、美學的角度指出,圓明園最可貴的就是它的一片廢墟。著名西方文學專家、全國政協委員葉廷芳教授在多個場合指出——廢墟也是一種美。“廢墟派”由此得名。
與之對應,由清史專家和圓明園專業研究者組成的“整修派”認為,部分地重現這座萬園之園的勝景,比斷壁殘垣的遺址更能體現圓明園的價值。他們一致的觀點是,應該復原園內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兩派論戰20年,直到2000年《規劃》出臺,確定修復圓明園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不超過10%的古建為“近期實施方案”。
但在《規劃》出臺后,環保主義者異軍突起,提出要保護圓明園業已形成的生態,并希望改變《規劃》的內容。
他們的意見很快傳到國家文物局。2003年,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一次會議上反思說——原來認為的恢復園內山形水系,到底是對遺址的摧殘還是保護?
2005年,圓明園發生“防滲膜風波”。此后,圓明園整修工程同時需要注意生態保護的觀點,取得壓倒性優勢。
圓明園學會理事王道成說,“防滲膜風波”對貫徹《規劃》影響很大,意味著恢復山形水系更難進行。風波過后,圓明園內所有工程全部停工,復建大宮門更少有提及,騰退占地單位也僅停留于傳聞了。
實施方案等待批復
對于讓圓明園遺址規劃用地回歸圓明園,圓明園管理處是樂見其成的。但這個歸屬海淀區政府管理的單位,顯然無力協調諸多單位。
王道成認為,《規劃》既已做出,就應該落實,落實的關鍵是加強領導。建議由中央領導牽頭,統一協調圓明園遺址公園保護、建設事宜。
劉巍說,“方案”已到市規委報審,市規委將組織文物、園林等部門會審,還要邀請專家論證。目前,論證還沒開始,能否獲批尚需等待。
圓明園的正宮門稱為大宮門。當年清帝從御園往返宮內,或去西陵、南苑時,主要由大宮門出入。皇帝處理政務的前朝區就設在大宮門內,所以大宮門是各座園門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如西苑早市改造完成、大宮門復建開放,游客將更便利地進入九州景區。
劉巍說,圓明園是古典精華所在,恢復大宮門值得一做。但要社會各界認可,很難排個時間表,“也許30年后,還無法實施”。
網絡支持京華網新浪網A04-A06版采寫本報記者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