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傳到中國是1905年,而且是從中國國粹京劇開始的。1948年梅蘭芳先生的《生死恨》,費穆導演,屬于早期的彩色電影。所以說,我們國家的電影從黑白片起步,到彩色都是由京劇邁出的頭一步。我先簡單介紹一下。
當時在老北京,放國產片的電影院有不少,包括新新大戲院,就是后來的首都電影院,現在隆福寺的工人俱樂部,蟾宮影院,還有燈市東口的大都會,東單頭條也有一個演國產片的,叫大都市,另外就是西單購物中心旁邊,堂子胡同里的仙宮影院。西四的紅樓當時位置在西邊小樓上,現在是茶社。大柵欄門框胡同南口的同樂,這些地方都演國產故事片。國產片分頭輪、二輪,現在沒有這種叫法了,改叫首映,復映,比較文了,過去叫頭輪片,二輪片。剩下的那些片片段段就歸天橋或者西單商場了。
專門上映外文原版片的影院,老北京也有幾個。第一個我們知道,大觀樓是不演國產片的,我在那里曾經看過《出水芙蓉》,開始時宣傳得不得了,結果我看也沒什么,當初老北京人管彩色片叫五彩片。
另外還有中央影院,當初在北新華街的北口;兒童劇院,在東華門大街;東單北大街路東的大華影院等。我那時住在絨線胡同西口路南,曾經有一個日本人辦的電影院叫國泰,后來又改叫中天,在那里我看過一部到現在還糊涂的電影,就是日本人演的《水滸傳》,記得李逵拿炸彈救宋江,劫法場,其余都看不懂,演員說話也聽不懂,里面還唱日本歌。
專門上映默片,也就是無聲片的,西單商場有個大通影院。天橋也有個地方放映,只是設備差點,工作人員得拿手搖。我還在宣武門外江西會館,后來成了長城風雨衣公司,現在是投資銀行,看過一部默片,挺有意思。
老北京的廟會也能放電影,當然是露天的電影??箲饎倮昂?,箭樓的后邊有個固定的露天影院,后來是曲藝社。老百姓管露天電影叫做露天演,也叫“雨來散”,就是一下雨人都跑了,但明天雨停了,電影還可以看。
那時電影經常會循環上映,一部片子演完了,休息五六分鐘,觀眾可以進來看,演著半截也可以進來,當然也可以走,這叫做循環開演。我上小學的時候曾經一部影片看了半天,看一遍還想看,半截進去,電影演個不停,里面人來人往,座位隨便坐,隨便出去,秩序當然沒法講了。
放露天電影有一大特色,包括默片,它是向著老北京的平民階層開放,不是貧民。我置身于這個行列里面,有些積攢的錢能買票看電影,攢下的錢主要是奶奶和母親給的早點錢,都是幾分錢幾分錢攢起來的,攢到一塊兒花?,F在回憶起來,從1937年開始一直到1952年,以后就不怎么花錢了,都是單位組織看電影,兩毛五一張。在這段時間里面,我粗粗統計了一下,我看過的電影大概有七八十部甚至更多一點。
1943年在中央影院,就是現在的音樂廳,看頭版的《金剛》,電影場面很吸引人,可坐那兒也很害怕,一些鏡頭非常嚇人。一個女人在床上正睡著,一只大手伸過來把床一拉,拉過來把那女的腰攥住,這個鏡頭給我印象非常深。還有,一個人站在樓頂上,飛機打他,他一扒拉飛機就掉了,看得人心臟嗵嗵直跳,后來才明白這是特技。不過現在,電影高科技用得太過了。過去有很多電影不是這樣,很平和,包括武俠片中的打斗,也就是這邊一把劍,那邊一把劍,兩把劍打得冒火星,好人把壞人打敗了,僅此而已。老電影中爬城墻的鏡頭也特刺激,后來我才知道,工作人員把布景鋪在地上,演員趴在地上爬,現在想起來,當時可真蒙人??!當時有一個創作團隊,人稱“萬氏兄弟”,被尊為中國動畫片之父,他們拍的《孫悟空三盜芭蕉扇》,韓蘭根配孫悟空,這部電影就用了很多特技。總之,老北京時期的電影給我少年時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