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號”文物超萬件
“從‘南海一號’到‘南澳一號’,說明在宋明時期,廣東沿海的商業活動就比較頻繁,并且面向海洋,走向開放。”陳志光說。
近來,電視、報紙等媒體廣泛報道“南澳一號”考古發掘方面的新聞,陳志光密切關注,對發掘出的文物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南澳一號”原名“南海二號”,2009年9月25日改稱“南澳一號”。它是一艘明朝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于中國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發現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裝載的生活用具等文物極具價值,有盤、碗、罐、碟、瓶、蓋盅等,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風格古樸,橫跨宋、元、明三個年代。結合考古勘探資料分析,初步判定該沉船的年代為明萬歷年間,船載文物主要為明代粵東或者閩南及江西一帶民間瓷窯生產的青花瓷器。
通過前期的外圍探摸和目前對一號艙的清理,不僅數量眾多、款式各異的青花瓷重見天日,數量不菲的銅器、鐵器、銅錢串也浮出水面,更有珍稀的錫壺、秤桿、核桃、圍棋子、彩瓷、類似戒指等開始亮相,最保守的估計,文物數量會超過萬件。
陳志光說,“南澳一號”可能是遇到大風大浪,在南澳附近海域沉沒,且船體破碎,船上裝載的瓷器也在海底四散開來,所以很多瓷器打撈上來時已經破損,包括著名的克拉克瓷。
從發掘出的文物來看,陳志光發現,船上有宋、元時期的罐、壇,明朝的茶壺、花瓶,但數量不多,更多的是明朝的盤、碗、罐、碟等瓷器,實用性比較強。船上的景德鎮瓷器釉色帶青,福建和汕頭的瓷器釉色帶白,數量相對較多。
“南澳一號”來自何方,向何處去?這是一個謎。陳志光懷疑“南澳一號”是鄭和船隊的船只。“鄭和七次下西洋,五次經過南澳,‘南澳一號’為鄭和船隊的船只可能性比較大。”陳志光說。
‘無論是‘南海一號’的文物,還是‘南澳一號’的文物,都是無價之寶,價值連城,在精美程度上可謂‘各有各精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是我國考古重大發現。這些文物是國家文物,不會流向市場和民間。”陳志光說。
相關新聞
崖門海戰遺址或有戰船待發掘
“發生在江門的崖門海戰,也許有重大考古發現,比如戰船、船上的日常生活用品、兵器等。”陳志光說,那時的南宋朝廷在生死存亡之際,雖然豪華、奢侈的東西已經不多了,但一些瓷器或許還是有的。
水下考古人員曾來調查
據悉,新會銀洲湖東翼的崖門古戰場,是南宋與元兵最后決戰的地方。公元1278年,南宋丞相陸秀夫、太傅張世杰護衛7歲的小皇帝一路奔逃,最終,宋廷百官及20余萬軍民屯駐在崖門水域,以艦船為居,2000余艘巨艦大索相連,護衛居中的龍船御舟,形成了一座巨大的水中城堡。這座水中城堡于1279年被宋叛將張弘范帶領元兵攻陷,南宋王朝灰飛煙滅。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令妻兒投海,然后把金印、玉璽拴在幼帝身上,背負著他投海自盡,后宮及諸臣也紛紛蹈海。一周內,沉船2000艘,海面浮起尸首10余萬具。這些骸骨與沉船都成為吸引考古人員關注的文物史料。
水下考古人員曾于1999年初實施宋元“崖門海戰”遺存綜合調查工作。調查分3個部分進行:遙感物探、水下探摸、陸地勘察。調查范圍以銀洲湖奇石為中心,上下各10公里。使用淺地層剖面儀及彩顯系統和雙頻旁側聲納對水底掃描,考古人員共探明水下疑點34處,水下調查完成了其中的15處,暫時沒有發現有價值的古代遺存。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已經在踏勘周邊地區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充足的史料文獻和民間傳說大大增加了考古人員的信心。
戰船到底在哪里?
宋元時代的海岸線和現在已經大不相同,這一帶水域經人力和天然的淤積,早已無復舊觀。有專家曾建議,南宋末年的這場海戰被稱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四大海戰之一,在新會崖門留下大量文物、史跡,如果我們轉變觀念,沿著海岸線的變更到附近陸地上尋找線索,很可能會有突破。廣東省應對這一考古項目保持長期的關注。
陳志光說:“那么多戰船到底在哪里?也許在現在的陸地上,也許在更遠的海域,有關方面應該將崖門海戰的考古工作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延伸搜尋范圍,說不定有重大發現,那時,從陽江到江門,再到汕頭,整個廣東沿海從宋代到明代的古船展示就更加完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