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村崗上嶺長城遺址
今年,我省境內發(fā)現(xiàn)11處秦漢長城遺址。專家考證,秦漢時期長城遺址的最東端,很可能位于我省通化境內。
有4處長城遺址已經(jīng)確認
今日,“走進白山松水的文明”大型展覽在省博物院開幕,將重點展示11處長城遺址。參與考察的專家昨日介紹了這些遺址的發(fā)現(xiàn)。
6月初,受國家文物局委托,我省成立長城資源調查小組,對吉林省境內的秦漢時期長城遺址展開調查。
調查小組歷時數(shù)月,對西起通化縣三棵榆樹鎮(zhèn)沿江村、東至通化縣快大茂鎮(zhèn)的范圍內進行調查走訪、挖掘,共發(fā)現(xiàn)11處遺址:南臺子古城址、狍圈溝南山烽火臺、歡喜嶺三隊烽火臺、川排溝烽火臺、大帽山烽火臺、三合堡六隊后山烽火臺、河夾信村西山烽火臺、金斗鄉(xiāng)政府后山烽火臺、山頭村崗上嶺、慶生村東山烽火臺和砬峰村后山烽火臺。其中4處已確認,7處有待進一步發(fā)掘考察。
烽燧性軍事要塞傳遞信息
“我省境內的長城,應該說是長城的附屬設施,當時應該是由士兵看管的?!笔∥奈锟脊叛芯克L宋玉彬介紹,此次對長城遺址的考古,是對地表遺址進行采集和考察,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長城遺址最遠的年代可以確定為秦代。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部主任、省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隊隊長趙海龍介紹,當時,工作隊一邊走訪村民,一邊對疑似山林進行考察。在通化境內,發(fā)現(xiàn)類似或相近的山林等,都要進行考察,所發(fā)現(xiàn)的11處長城遺址,均分布在山內的河道兩側,視野開闊。
“出土的文物與中原同時代的器物相對比,我們初步確定為秦漢長城?!壁w海龍說,從目前的情況看,我省境內的長城遺址,包括遼寧境內的長城遺址,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烽燧性質的長城。
依據(jù)記載,這種長城主要是圍繞當?shù)厮O的郡或縣城,構成的一個總的軍事防御體系,士兵依據(jù)的天險,可能就是一塊孤立的石頭,就近攏一些火,放狼煙傳遞信息,并不像人們所常見的北京八達嶺那樣的有城墻的長城,具有防御和界限的功能。
我省烽燧性質的長城遺址,更多的是承擔信息傳遞的功能,烽燧之間能夠兩兩相望,平均距離大約在2.5公里~3公里,一個烽燧放狼煙,另一個烽燧就可以看到,把信息向更遠的地方傳遞。
趙海龍說,在烽燧邊上,工作隊發(fā)掘出一些瓦片、陶片、石器等,都是反映漢代特征的文物,尤其是繩紋瓦、布紋瓦,都是在漢代比較流行的。從發(fā)現(xiàn)的11處長城遺址分布來看,基本是一趟線,依著通化境內河谷分布,但這些只是我省境內秦漢長城的一部分,再往東端還可能存在秦漢長城遺址。
受到國內外專家關注
“秦漢長城最東端的起點,很可能就在我省境內,這個意義重大。”我省發(fā)現(xiàn)秦漢長城遺址后,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它的發(fā)現(xiàn),標志著目前秦漢長城的最東端將重新界定為通化縣,而并非普遍認為的遼寧省新賓縣旺清門鎮(zhèn)孤腳山烽燧。
10月,在西安召開的全國長城考古工作會議上,中國長城資源調查的總負責人表示極大關注,我省境內秦漢長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更大地豐富了我國長城資源,對我國長城申遺工作具有深切意義,他希望能有機會到吉林省境內來實地考察。
同時,在通化縣附近的山上,工作隊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型的漢代縣城遺址,有保存很完整的城墻和城內的建筑,把出土的器物與中原同時代的器物相比較,確定該遺址為漢代縣城。
明年,考古工作還將向東推進繼續(xù)發(fā)掘,并對考察的長城遺址進行進一步試掘,將地表的樹葉、腐殖土等清除掉,對地下的遺物進行辨認,進一步對長城遺址進行確認。(新文化報記者 李珉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