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自1949年逃往臺灣后,始終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夢想
國民黨軍隊曾厲兵秣馬,為“反攻大陸”積極備戰
蔣介石自1949年逃往臺灣后,始終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夢想,而他也知道,任何反攻大陸的企圖,都不能沒有美國的支持。為此,蔣介石不失時機,不擇手段,一次次向美國兜售各種形式的反攻計劃。約翰遜執政后,不斷升級對越南的戰爭,蔣介石認為有機可乘,遂向美國提出了反攻大陸的GT-5計劃。
蔣介石向萊特和臘斯克發出試探
敗退臺灣后,蔣介石一直十分關注大陸的政治、經濟動態,一有風吹草動,便在臺灣掀起反攻大陸的浪潮。上世紀60年代初,由于大陸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及“大躍進”和反右傾斗爭的失誤,加之蘇聯“老大哥”的背信棄義和中印邊境沖突,這一連串的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使國民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對此,蔣介石仿佛看到了“光復大陸”的星星之火,再次萌發了他那快要熄滅的夢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天助我也,光復大陸的時機到了!
于是,蔣介石幾次親自出馬召開高級軍事會議,調集得力干將,布置制定了龐大周密的“旭光作戰計劃”。為實現這一計劃,臺灣當局大量購進了新式武器。與此同時,蔣介石還迫不及待地向美國發起輿論攻勢,希望獲得響應和支持,但美國政府出于各種原因,沒有明確表態,這令蔣介石十分不快。
肯尼迪總統遇刺后,約翰遜執政,蔣介石便又蠢蠢欲動。此時美國正發動侵越戰爭,蔣介石想借助這場戰爭,把美國也拖入兩岸沖突中來。為此,臺灣不斷向美國施壓,要求新政府對“中華民國的未來”表示支持。
1963年9月,中法建交不久,蔣介石召見美國“駐臺大使”萊特。他對萊特提出加強美蔣在東亞包括越南合作的三種方案:第一,由美、臺、南越、南韓四方締結軍事同盟;第二,由臺灣和南韓、南越締結“三國軍事同盟”,由美國提供海空軍援助;第三,由臺灣和南越、南韓分別締結雙邊同盟,而由美國提供同樣的軍事援助。蔣介石的上述提議可謂用心良苦,都通過將臺灣和越南綁在一起,促使美國支持他反攻大陸的圖謀。
美國當然對蔣介石的如意算盤了如指掌,對臺灣反攻大陸的軍事能力也有清醒地評估。雖然約翰遜政府視越南問題為美國亞太戰略的當務之急,但他最關注的還是中國的介入程度。美國極力想避免與中國在越南戰場公開交戰,也并不想因臺海再起波浪而被拖了進去。所以約翰遜將美國對臺灣短期目標定為“確保臺灣海峽局勢平穩”,將中長期目標定為“在未來的十年中,使臺灣與中國大陸出現最大限度的分離”。
為使蔣介石接受美國的兩岸政策,并對蔣進行“安撫”,國務卿臘斯克受約翰遜委派,于1964年4月訪問了臺灣。蔣介石卻將臘斯克的訪臺視為說服美國支持他反攻大陸的良機。4月16日,他接見臘斯克并與之舉行會談。會談中,蔣介石反復強調,中共政權已“內外交困”,目前正是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最好時機,希望美國政府能從實際利益出發,支持臺灣對大陸加強軍事、經濟、政治和心理壓力。與此同時,蔣介石向臘斯克遞交了一份英文本的《美臺協作對中共實施壓力》的計劃書。蔣介石“創造性”地提出,反攻大陸的機會只能靠創造而不能靠等待。為了創造機會,可以考慮在大陸的一些省份,如緊靠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甚至印度的西南省份先發動常規戰爭,這樣的行動,既十分有效,也不會給美國帶來任何風險。
然而,臘斯克委婉地擋回了蔣介石這一“創造性”的提議。他認為,如果沒有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全力支持,臺灣方面在軍事上是決不可能在大陸站住腳的。而一旦美國介入,就不可能不動用軍隊,甚至動用核武器,赫魯曉夫也不會袖手旁觀了。這樣,整個北半球將難免再次陷入戰爭之中。
臺灣的這些動作引起了大陸的高度警惕:軍事上,中央軍委下令全軍進行緊急備戰;外交上,中央政府進行了不懈努力,駐波蘭大使王炳南就與美國大使卡伯特在華沙舉行會談,警告了美國。卡伯特當場表示:“在目前情況下,美國決不會支持蔣介石發動對中國大陸的進攻……。如果蔣介石硬要行動,我們兩家聯合起來制止他。”后來,肯尼迪也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聲明:“國民黨軍如果對大陸采取軍事行動,那等于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