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民間“說書”(講故事)的風氣盛行,民間藝人(宋代稱為“說話人”)根據傳說編造的故事稱為“話本”。“說話人”所講的故事,大都是英雄豪俠的故事。最著名的《水滸傳》中的許多英雄故事,就是宋代“說話人”的集體創作,早就在民間流傳了的。元末明初施耐庵將這些故事經過藝術的加工和整理,成為現在通行的《水滸傳》。
《水滸傳》是我國最受重視的文學遺產之一。它是一本寫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小說,把它作為“武俠小說”那是不適當的。但其中一個個的英雄豪俠故事,如“林沖雪夜殲仇”、“武松打虎”、“李逵與眾好漢劫法場”、“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大鬧五臺山”,等等,都具有武俠小說的色彩。后世的武俠小說,受《水滸傳》的影響最大。所以談到中國的武俠小說,還是不能不提及《水滸傳》。
《水滸傳》的英雄已是比唐代武俠小說的“俠客”進了一步,他們并非只憑個人的力量,而是結成一股集體的力量反抗統治者的了。在藝術性方面,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遠遠超過了前人。《水滸傳》的一些主要人物,如宋江、盧俊義、林沖、魯智深、李逵、阮小二,等等,各有各的性格,而且都是與他們的出身相吻合的。注意人物出身與性格的關聯,這是《水滸傳》的一個藝術特點。
但《水滸傳》也并非十全十美,毫無瑕疵,和其他文字遺產一樣,它也是有精華,也有糟粕的。它一方面寫了農民的起義,一方面又貫穿著要接受“招安”的妥協思想,以宋江為代表,他反抗的統治者只是貪官污吏,卻不是皇帝本人。同時它將其他的農民領袖,如方臘、田慶、王虎等誣為盜寇,而宋江等人雖是被迫上梁山,卻還是要“替天行道”的。這一個“道”,一方面是替百姓“打抱不平”,一方面又是替“天子”維持正統。所以才有了后來宋江接受招安,替朝廷“征四寇”之舉。因此盡管它寫了農民起義,還不能說是站在農民立場的。
不過盡管如此,在封建社會中能出現這樣一本小說,也是難能可貴的了。同時,它雖然以宋江為代表人物,貫穿了要維持正統的妥協思想,卻也描寫了“下層”出身的李逵、朱貴等人,蔑視皇帝的思想。如李逵幾次提出要推倒大宋皇帝,被宋江壓下,就是一例。因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還是應該承認《水滸傳》是封建社會中的一部應受重視的作品。
一九六五年五月
補記:這是我早年對中國武俠小說的論述。論點頗受當時流行的“唯物史觀”影響,現在看來,是不夠成熟的。為存其真,不作改動。至于我目前的史學觀點請參看本書乙輯“師友憶往”中的《金應熙的博學與迷惘》一篇。
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