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橙是清代著名學者、思想家龔自珍的長子,在晚清學界是一個比較有名的人物。他初名珍,后改名橙,字公襄,又字孝拱,以字行。生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死于何年何月不詳,人稱“晚年卒以狂死”。
我國有蓋棺論定的說法,即認為一個人死后,其一生的是非功過就可下定論了。而龔橙去世已一百多年,對他至今猶人言言殊,還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不少人把他和英人焚燒圓明園一事牽扯在一起,說他是導英人焚園的罪魁禍首,因此罵他是漢奸,賣國賊;有人則認為:并無此事,他是被忌恨者所誣陷的。
這樁公案中,究竟孰是孰非,在正史中很難找到材料來說明,在所謂野史以及當時的筆記小說上卻眾說紛紜,正反兩方的都有,而持貶損態度的為多,如:
“康申之役,英以師船入都,焚圓明園,半倫(被認為龔橙自取之號)實同往,單騎先入,取金玉重器以歸。”(見易宗夔《新世說》卷六“任誕”)
“或曰圓明園之役,即龔發縱指示也。”(見李伯元《南亭筆記》卷六)
我國自鴉片戰爭以后,由于清廷腐敗無能,飽受帝國主義的侵凌,國土日蹙,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莫大的損失。因此廣大民眾對“洋鬼子”恨之入骨,而對于某些號稱中國人,在對外作戰中,卻認賊作父、為虎作倀之徒,更是痛心疾首。《新世說》是民國時期出版的一本比較著名的筆記小說,其作者易宗夔,在戊戌變法期間曾為《湘學報》編撰,又在不少進步報刊上發表文章,是個名傳遐邇的人物。《南亭筆記》的作者李伯元,也是當時著名的作家。龔橙“導英國人焚燒圓明園”這件事,經他們一宣揚,就“三人成虎”,在一些人的腦子中定了格。因此,在一百多年中,龔橙一直成為咸豐皇帝的替罪羊,受到眾人唾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