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徽州女人》劇照。 李遠波攝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一段段優美旋律曾讓黃梅戲紅遍大江南北,與京、越、豫、評并稱為中國戲壇五朵金花。但是,隨著地方戲種發展的式微,黃梅戲正面臨著觀眾減少、市場萎縮、人才流失、資金缺乏等共性問題。
為了再現輝煌,有著“黃梅戲之鄉”美譽的安徽省安慶市近年來進行了黃梅戲體制改革探索,目前已初顯成效。“如今的安慶黃梅戲,既有專業劇團,又有活躍在廣大農村的民間劇團,還有大量的黃梅戲會館,發展格局已經成形。”正在進行黃梅戲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安徽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長安介紹說。
但無論是專業劇團還是會館,都不約而同地面臨“人”和“財”的發展瓶頸。
目前,黃梅戲人才青黃不接,特別是缺少劇創作與曲創作的人才。在安慶,幾個黃梅戲的曲作家都在60歲左右。再芬黃梅藝術劇院2005年12月成立時,團里只有50人、千元資金。到2007年,排出了《徽州女人》、《公司》等新戲和30多出傳統小戲,年演出115場,幾乎場場爆滿,但對于今后的發展,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依然憂心忡忡,她說:“我們劇院,甚至沒有一個專業的創作團體。”
“人才的培養不力,除了有目前戲劇整體發展不好的原因以外,還有這樣幾個原因:政府的重視與投資雖然日益加大,但是投入的比例卻仍待優化。目前,市一級劇院的差額撥款明顯缺乏與績效掛鉤的好體系。人員的積極性勢必受到打擊。同時由于受編制制約,人才補充太少。2005年體制改革之前,已經很多年沒有引進過人才,這樣薄弱的基礎,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的編制來新老更替,肯定無法適應要求。” 安慶市廣電局文藝科科長李光南這樣分析。
缺少發展資金也是制約發展的另一大因素。“黃梅戲是真正滲透到安慶每個角落的精神文化標簽,目前的扶持力度仍顯不夠。”李光南說。
“對于黃梅戲來說,希望能夠得到政府更多的重視和支持,我們才能繼續進行探索,將改革深入下去。”黃梅戲劇院一團團長熊辰龍說。黃梅戲會館是安慶黃梅戲體制改革探索的產物,2006年9月開館,由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與當地一家公司合作創建,成立之后年輕的演員們有了表演的舞臺。去年,首屆中國黃梅戲青年演員大獎賽的20個獲獎演員里,8個都是從這個舞臺上走出去的,但它的發展卻缺乏來自政策層的有力支持,國內外、省市組織的文化類考察項目到安慶,會館從來都是榜上無名。在維持基本的生存之后,根本沒有財力進行人才的再培養。
“會館與民間劇團,只能起到普及、推廣的作用,無法真正做到創新。專業團隊又疲于參加各類調演、參賽,失去了藝術實踐的舞臺。所以,讓專業團體、會館、民間劇團三個層面之間加強合作與溝通,讓藝術生產正常化、日常化,這樣就能給更多人才以脫穎而出的機會。” 王長安告訴記者。
過去的50年間,黃梅戲先后有過三次大發展,被稱為“梅開三度”,人們有理由期待黃梅戲的“四度梅開”。記者 何聰 朱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