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8日,在北京琉璃廠汲古閣舉辦的“歐洲典藏中國古代珍品回流展”上,百余件套明清時期專為歐洲人設計制作的中國瓷器與公眾見面。其中,世人關注的哥德堡號沉船打撈的一部分中國瓷器珍品也同時亮相,吸引觀眾目光。 中新社發 潘旭臨 攝
根據已知的探測數據,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遠洋貿易商船,對研究我國歷史上重要的對外貿易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以及我國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據推測,船艙內保存有6萬多件文物。圖為從“南海一號”最近探摸出的部分瓷器。 中新社發 索有為 攝
隨著近些年來大量從海底打撈的中國瓷器流向市場,其價值與影響日隆,“海撈瓷”已成為這類瓷器的專有名詞。
幾乎每一次沉船文物的拍賣都會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動輒百萬、千萬計的價格帶來的刺激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大家往往忽視了沉船文物的特殊性質。作為一種運輸方式,利用船舶運輸具有量大、安全、便利且價格低廉等優勢,從而也無疑最具成本優勢。歷次拍賣產生的巨大的成交額是建立在船貨的龐大數量基礎上的,任何一條船只所攜帶的瓷器的數量往往超乎人們的想象。即使是一條不滿百噸的短途小型航船,也可裝載萬件以上的器物。如果將金額、數量均攤就會發現,其實它們的單件市場價格并不高,多在千百元間。以不久前在德國拍賣的“泰星號”瓷器為例,許多器物的單件成交價在10歐元左右。
實際上,這些瓷器除本身的金錢價值外,更重要的價值是歷史和文化價值。通過對沉船及以瓷器為代表的船貨的考古研究,我們不但可以了解當時的文化、貿易等歷史信息,還可以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更好地復原歷史原貌。(《收藏》2008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