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6月14日電 濟南市5歲的小朋友葉葉不愿意回農村的姥姥家,因為姥姥家的電視只能收到三五個臺,沒有中央臺少兒頻道,也沒有眾多可挑選的動畫片光盤可看。
在中國,由于文化資源分布不平衡,農村一直被認為是“文化的飛地”,許多地區沒有有線電視節目,只能通過電視天線接收電視信號,圖像清晰的節目屈指可數。在很多農民家里,除了孩子上學用的課本,幾乎看不到什么書。
去年底,中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級政府在努力解決農民經濟增收的同時,開始著手解決農村文化生活單調乏味的問題。
記者在山東采訪發現,地方政府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明顯增加,一些地方除了建設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外,還建了一批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
文登市農村的“文化大院”建設始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最早由農民自發成立,后來經推廣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個村建起文化大院,活躍在農村的文藝隊伍有365個,常年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的群眾達8000多人。
鳳臺村村民畢建眾對記者說:“文化大院里不但舉辦科技講座,還可看書看戲、唱歌跳舞、打球下棋,一年到頭都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我沒事就喜歡到大院里轉轉,拉拉弦子、敲敲鑼,樂呵樂呵。”
唐家嘴子村的腰鼓隊每天晚上都演練。扎著大紅綢帶的曲云芳對記者說:“以前在家里除了打麻將,就是打撲克,整天死氣沉沉。像這打鼓又練胳膊,又練腿,還練腰,心情也愉快。”
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增長率為15.6%,高于同期GDP增長率。2004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達30.11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77.5%。各地為農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總量、質量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正在搶救保護那些在經濟大潮沖擊下瀕臨滅絕的民間文化。在部分農村,培訓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的工作已經展開。文登市已出現一大批吹笛子、打揚琴、拉京胡的“農民明星”,而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等更是在農村遍地開花。
文登市文化局副局長鞠傳友說:“農村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只要像種桃種李一樣,在農村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種文化’,培養農村文化能人,散發鄉土氣息的農村文化就能重新煥發活力。”(記者王海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