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多年來,我們的圖書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兩會”期間,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政協委員趙啟正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因此,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特別加強文化的振興,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內容的國家
趙啟正委員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為全世界的文明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曾經有四大發明,對推動人類進步起了巨大作用。但這都是祖先的貢獻和祖先的光榮,四大發明之后幾百年來我們沒有更重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我國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對世界文化貢獻作用開始加強,但必須冷靜地看到,如今中國對外的文化影響遠不如外界對中國的文化影響。
他介紹說,我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以圖書為例,多年來我們的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其中90%又是出口到亞洲國家和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如果單看對西方的貿易,這種逆差大約在100:1,也就是說,我們買人家100個版權,人家只買我們1個。2004年從美國引進版權4000多種,我們只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2000多種,輸出16種;從日本引進近700種,輸出22種,這種逆差是顯然的。
趙啟正委員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決不是一個圖書貿易機構或政府部門的問題,是我們整個文化軟實力不夠,還有一個漢字不流行的問題。他說,“外文的小說為什么能翻譯到中國,特別是英語?這是由于英語的流通,中國學英語的人有多少?大學生2000多萬,如果算上從小學開始學的,就是上億的人,而外國學習中文的人很少,美國中學生學中文的不到3萬,不足中國的千分之一” 。
“我們現在輸入了很多外國文化,也因此同時輸入了外國的某些價值觀。中國輸出了大量的電視機,卻沒有輸出電視機里的表演——輸出的電影很少,音樂很少,電視劇很少……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機內容的國家。”
對此,趙啟正委員表示,一個強國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持,單靠經濟的發展是不行的,因此,作為政協委員,我希望盡快地制定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對外輸出文化是這一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通過這個戰略使世界了解中國,認同中國,支持中國的主張,所以,中國要對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貢獻,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
向世界介紹中國最大的難題就是文化差異
在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時,趙啟正委員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在他看來,向世界說明中國是中國外宣的內容,要說明的是中國的社會進步,中國的政策,中國人民的生活現狀,以及中國的明天,回答外國人對中國的不解之處。向世界說明中國是建立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所必需的,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目的是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有一個好的輿論環境,就是使中國有一個好的“國緣”。
他指出,在國際輿論環境中,由于誤解,由于利益矛盾,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就會有誤解、歪曲和攻擊,相比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地位是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向世界說明中國就更有糾正偏差的作用。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去掉他們頭腦中有偏差的地方。我們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渠道和辦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應該考慮到我們想要告訴別人的,和他們不知道的,他們想要知道的。
“現在顯然中國人對外國了解得多,外國人對中國了解得少,是很不對稱的。一個中國孩子可以說出美國電影的名字,美國球星的名字,一個大學生能說出很多美國政治家的名字,但反過來情況就不同了。這對中國是不利的,人家不了解你,對中國有誤解,造謠的人就有機可乘”,趙啟正委員表示,改革開放之前外國人對中國所知甚少,改革開放后迅速改善,但由于起點低,所以需要很長的時間扭轉這一狀況。何況中國作者不能貼近或者說不太了解外國人的思想方法,文化差異很大。所以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難點在于如何克服文化上的價值觀差異障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如今,被海外媒體稱為“中國內閣發言人”的趙啟正委員,受聘擔任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他說,我作了將近8年的新聞工作,對于我們新聞人才的優勢和劣勢有很多體驗,一個重要的感觸是新聞人才的培養和實際需求之間還不夠緊密,因此我愿意在新聞教育的教學方案上、課程設置上、以及和社會的溝通上應該做些工作,使學生德才兼備,更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徐雅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