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只“眼睛”具備多種特異功能,一次升空可連續放哨7個晝夜。由中科院光電院組織、國內多家科研單位聯手為上海世博會度身定制了“車載系留氣球監測系統”——
上海世博園區的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誰能把園區內眾多的建筑、流動的人群、穿行的車輛一覽無遺?甚至隨時能報出不同區域的溫度數值?世博會的“氣球保安”能做到!它升在空中,用6只銳利的“眼睛”將園區景象盡收眼底,又是傳遞信息的快手,能將所見在瞬間傳回地面。這個為上海世博會度身定制的“車載系留氣球監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組織、國內多家科研單位聯手,一起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歷時一年開發完成。
六只“眼睛”三種類型
“氣球保安”身形巨大,身體是個1600立方米的氦氣球,能輕而易舉升到世博園區上空數百米“站崗”。6只敏銳的“眼睛”分成三種類型,各具“特異功能”——4臺高清攝像機、1臺紅外相機、1臺高光譜相機,安裝在緊貼大氣球肚子部位的4個圓球形“眼窩”里。
研制大氣球球體的是中電集團第38所,建造“眼窩”的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這些“眼窩”不僅為“眼睛”擋塵遮雨,更能操縱它們轉向任何方位,既可廣視角大范圍掃視,也可對特定目標詳細查看,圖像高度清晰。
萬一有一束火苗從世博園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竄起,幾秒鐘內,“氣球保安”那只對溫度異常敏感的“紅外眼”就會有反應;它會將溫度異常點的圖像立刻傳回地面,并發出警報。地面監控人員隨即調動氣球上的另一種“眼睛“——高清攝像機,先用大廣角鏡頭在大視場中找出并鎖定事發地點,緊接著一路推近焦距,直到把地面上幾厘米大小的物體也看個一清二楚。與此同時,圖像、溫度、位置等信息傳到消防部門,引導消防員前去消除火患。
這只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紅外眼”,除了發現火險,還能精細監測園區內的地面溫度——世博園內的氣溫報告能細化到各場館,它功不可沒。特別是,它能在夜間和雨霧中感知紅外線,“氣球保安”在暗夜和惡劣天氣下執勤就靠它。“紅外眼”還是世博園區內諸多節能建筑的一個鐵面無私的“評委”——耗能大的建筑容易“發燒”,這個拿數據說話的“評委”最是公正可信。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另一種“眼睛”——高光譜相機也是“評委”,評價的內容更多:通過白天獲取的光譜,它可對近地大氣、黃浦江水體、植被生長狀況、建筑物表面材質等作遙感監測,相關數據將作為評價和研究的重要依據。
克服擾動“視線”穩定
這么個大氣球,飄浮在空中,隨風而動,怎么拍下穩定清晰的圖像并傳回地面呢?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解決了這個難題。
大氣球像個風箏,由一根長長的電纜牽著,與載有數據處理中心的地面控制車相連。電纜16毫米的直徑與幾百米的長度相比,實在纖細,只要微微有風,氣球就會飄動;而且,上海夏季風向不定。為了保證6只“眼睛”能“定睛”觀測,科研人員在它們安身的“眼窩”內外,都裝上了光纖陀螺,它與GPS(全球定位系統)就像人耳中幫助人體保持平衡的前庭,能隨時感知氣球的擺動,通過控制系統和電機,快速調節“眼睛”的姿態和方位,使“視線”保持穩定。當然,如果遇上8級以上大風或雷雨、冰雹,“氣球保安”還是得及時離崗暫避。
散熱有方不會“中暑”
上海三伏天的酷暑,也是考驗“氣球保安”的一道難題。氣象資料顯示,近三年上海夏季最高氣溫達39.6℃。而大氣球身處空中,太陽直射,“烤”驗更甚——前幾天上海的地面溫度剛接近30℃,“眼窩”外表的溫度便已高達50℃。另外,系留氣球需要盡量“定身”在空中,這樣就不利于它借助流動空氣散熱。眾所周知,精密的光電設備特別容易“中暑”。為了確保6只“眼睛”正常工作,中科院光電院的專家利用計算機模擬,為“眼窩”特別設計了散熱窗和散熱通道,并合理安排內部結構,終于使“氣球保安”不再懼怕酷暑。
6只“眼睛”每秒產生的數據量超過6Gb,它們怎樣迅即傳回地面?儀器在高空工作的電能從哪里來?怎樣使供電保持穩定?遇到打雷時怎樣避雷?也許你根本想不到,這些問題全靠那根直徑只有16毫米的電纜解決。這根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十三研究所研制的電纜,在纖細的身體中,一舉植入了能高質量傳輸6路獨立波段信號的大數據容量光纖、電源線、避雷索。
據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周維虎博士介紹,世博園區的這個“氣球保安”一次升空可連續工作7個晝夜。而且,這套系統在世博會后將繼續發揮作用,到時候可搭載其他儀器,勝任各種不同崗位,為大氣和環境監測、反恐防爆、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港口監視、海洋災害監測和緝私執法等等提供技術支持。(許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