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偏居浦西園區一隅,城市最佳實踐區——上海世博會的獨特創意,依然被視作“真金”熠熠閃光。這里濃縮著世界城市發展的經驗和智慧,這里提供了與眾不同的思想與深度。
開園一個月以來,隨著多方的努力,這里在“叫好”的同時,也正逐漸“叫座”,實現著本屆世博會展覽水平與人氣的雙重提升。
游客紛至沓來,看門道也看熱鬧
如果說世博會是一所學校,那么對于投身城市建設的人而言,城市最佳實踐區便是最好的課堂。在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看來,這里的展示“給中國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一批“看門道”的人紛至沓來。城市最佳實踐區總規劃師、同濟大學教授唐子來說,早在試運行期間,他在城市規劃與設計領域內的同事與同行便來到這里駐足細觀。開園后,上海各區縣委辦的黨政干部也不約而同由 “一把手”帶隊前來取經。
“別處講廣度,這里論深度”。他們并不走馬觀花,而是結合各自關注點“對口求解”,結果則往往使其感受心靈蕩滌,不由擊節叫好。“這是送到家門口的活教材,”一位區領導說,“不來學習,就是錯失機遇。”
但為“門道”而來的行家里手畢竟不占多數。相比浦東園區的熱鬧非凡,這片用心良苦之地一度 “曲高和寡”。于是,組織方精心策劃了一套“東西聯動”方案:到浦西的案例館來敲章,便可能換到浦東國家館的入場券。5月19日推行當日,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游人數量便比平時增加了一倍,很多案例館門前第一次排起了長隊。
在第一波“敲章熱”過去之后,一些為“看熱鬧”而來的游客逐漸放慢腳步。不止一個人有這樣的體驗:匆匆敲過章,“順便看一看吧”,不想一看便著了迷,愈看愈有味道。來自湖南的大學生羅鋒一口氣看了10個案例館,最后一個不來梅案例館看罷,他取出自帶的彩色筆在留言簿上寫道:“世博真精彩。”
展示日益豐富,各出奇招贏喝彩
人氣提升的同時,各案例館也使出渾身解數,在深化展示內容上“花功夫”。
請專業人員“駐場”解說,是臺北案例館的做法。臺北的“垃圾零掩埋”和“無限城市”兩大理念,僅靠文字說明很難透徹了解,因此在展示屏前,有臺北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隨時恭候”回答參觀者提問。
記者曾經就臺北市的“垃圾零掩埋”經驗向工作人員“討教”了半個多小時,從垃圾如何分類,到社區垃圾回收如何定點、甚至到一個垃圾袋的價格,對方都講解得十分仔細。
借助表演,把抽象的生活理念具象化,這是西班牙馬德里案例館的做法。在馬德里“空氣樹”下面,人們不僅可以乘涼休息,還能欣賞到各種原汁原味的馬德里街頭表演。就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參觀者可以真切體會到參展方所要傳達的理想都市空間的理念——有綠樹、有濃蔭,更有公共空間里人與人的交流。很多人走出 “空氣樹”后問的第一句話便是,“什么時候,中國也能有一棵‘空氣樹’?”
法國的羅阿案例館更是將“觸角”延伸到館外,他們已經舉行了一場創新周主題活動,邀請上海本地幾家創新機構,包括張江集團、科技創業中心、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等聯合主辦,一起分享羅阿大區與上海在創新產業領域的經驗與成果,無形中也為羅阿館倡導的生態理念做了一次“園外推廣”。
如何持續熱度,未來還需細思量
一個月中,城市最佳實踐區由“冷”到“熱”。一冷一熱之間,觀眾的領悟在提升,上海世博會的內涵也在漸次展開。但隨著城市最佳實踐區逐漸熱鬧,參觀者需求的逐步提升,一些新的現象也值得細細思量。
記者在數次參觀城市最佳實踐區后,不禁感慨:“能詳細講解案例背景、理念和故事的專業人士,還是太少。”在城市最佳實踐區最初的預計中,有5%的專業觀眾是來這里“看門道”的。對于這些“看門道”的觀眾,需要有能夠講得清“門道”的解說服務。目前,這一塊的內容參差不齊。有些案例館只準備了簡單的文字資料,若想再詳細了解某一些方面的信息時,常常未必如愿;還有些案例館的講解員,只能按照展示文案上的內容解說,一旦有觀眾提出個性化的問題,往往無法解答。
同樣,熙熙攘攘的人流,并不是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最佳參觀環境。正如唐子來教授所說,城市最佳實踐區的真正意義是給人們一個停下思考的“文明驛站”,并給后世帶來一些改變。因此建議,更多的參觀者在接下來的世博日子里,不妨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案例中凝聚的城市智慧,或是到案例報告廳里轉一轉,了解一下以研討、多媒體、展板、活動等其他方式演示的精彩案例。
“慢慢走,邊看邊想。”城市最佳實踐區要想讓首月“熱度”持續,還要有更精彩的內容表達,以及更專注的參觀者。(朱珉迕 章迪思劉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