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維吾爾族

2002年05月08日16:1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維吾爾族

人口為8399393人。

民族概況

“維吾爾”是本族自稱,一般認為含有“聯合”、“協助”的意思,主要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各個綠洲,也有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200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公布,維吾爾族人口為8399393人。使用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古代用回鶻文,11世紀傳入伊斯蘭教后,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老維吾爾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曾經創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80年代初又恢復使用了老維吾爾文。

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從古代起就以'Uygur'為族稱,與西方和中國內地各族相交往,迄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稱為丁令(即丁零)。3世紀以后稱為高車、狄歷、敕勒、烏護、韋紇、回紇、回鶻、畏兀兒。公元前,丁零分布在匈奴以北,主要在貝加爾湖一帶,也有一部分在當時西域的額爾齊斯河流域。5世紀以后,在當時西域的丁零(或稱鐵勒)大量增加,主要有三支:一支分布在沿天山由伊吾(今新疆哈密)至焉耆一帶;一支分莢誚鶘?今阿爾泰山)西南}另一支則分布在昆侖山北側由鄯善(今新疆若羌)至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曾一度統治過昆侖山北側的廣大地區。也有不少學者不同意新疆南部地區有鐵勒之說。7世紀,居住在蒙古和西域境內的鐵勒人均受突厥汗國的統治。

唐天寶三年(744),回紇消滅突厥汗國,建立了回紇汗國。貞元四年(788),改回紇為回鶻。開成五年(840),回鶻汗國破滅,向西分三支遷移,其中一支南下附唐。咸通七年(866)。回鶻建立了西州回鶻政權。10世紀中葉,葛邏祿建立喀剌(哈拉)汗朝(一說為回鶻,一說為樣磨、葛邏祿),對維吾爾族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時維吾爾族的生產由游牧生產為主逐步轉變到以定居為主。天山一帶和新疆南部原來的各民族逐步被回鶻同化。另有一說認為,維吾爾族自古以來就分布在新疆境內,后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古維吾爾人(回鶻)西遷,與新疆原有的維吾爾人相匯合。此時維吾爾族的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商業繁榮,通過互市將馬匹、玉器、藥材等大量運往內地,換回鐵器、茶葉、絲絹或錢幣。

從1124年至13世紀初,今新疆境內的維吾爾族曾先后受西遼與乃蠻貴族的統治。1209年,高昌“亦都護”主動要求臣屬于蒙古成吉思汗。同年置達魯化赤監之。1324年并入察合臺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初建都阿力麻里,即今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元朝起用了許多維吾爾族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幫助蒙古貴族征服了金朝和南宋,并幫助蒙古貴族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

明洪武四年(1371),察合臺汗國滅亡,今新疆境內分裂為許多割據政權,“地大者稱國,小者止稱地面”。這些割據政權的統治者仍為察合臺蒙古貴族的后裔。他們出于爭權奪利的需要,發動了連綿不斷的戰爭,對維吾爾族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些蒙古貴族為了便于統治維吾爾族人民,別什巴里的馬哈麻繼禿虎魯鐵木兒汗之后,在蒙古族中強制推行伊斯蘭教,迫使為數眾多的蒙古族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這時維吾爾族中一些伊斯蘭教的宗教上層把圣譜加在了自己家族的頭上,以圣裔——和卓相標榜,在白山派和黑山派兩個不同教派的名義下形成了以奪取政權為目標的兩個政治派別。在這個時期,生活在維吾爾族農業區的大批蒙古族、漢族人民等相繼被同化于維吾爾族之中。

17世紀初年,在天山以南包括天山間諸盆地——焉耆、吐魯番、哈密建立了葉爾羌汗國。這個封建汗國的居民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其統治者仍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察合臺蒙古貴族的后裔。葉爾羌汗國與清朝政府維持著朝貢、貿易的良好關系。在葉爾羌汗國內部由于白山派與黑山派的對立與斗爭,清康熙十七年(1678),白山派和卓勾結準噶爾蒙古統治貴族攻入南疆,葉爾羌汗國遂亡。

乾隆二十至二十二年(1755~1757),清朝政府平定了準喝爾貴族之亂,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758~1759)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圖謀建章“巴圖爾汗國”之亂。1762年清朝在惠遠城設立伊犁將軍,統管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以東的軍政事務。

維吾爾族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榮傳統。由于清朝的腐朽,官僚吏治的橫征暴斂,維吾爾族人民民不聊生,掀起了反抗斗爭。多次發生起義。1765、1864、1865、1901、1907、1912年都發生了反封建統治、反壓迫剝削的武裝暴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的腐敗統治。維吾爾族同新疆各族人民在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抵抗外敵入侵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沙俄侵略者和英帝國主義在新疆的侵略活動都遭到了維吾爾族人民的堅決抵制。

社會經濟

清朝對新疆實施統治后,對新疆境內采取三種不同的政治制度:①在南疆維吾爾族聚居地區仍然沿用伯克制,只是廢除了世襲制,規定各級伯克占有不同數量的土地以及附屬于這些土地上的農戶,各級伯克對依附的農民擁有進行勞役制剝削的封建特權;②在烏魯木齊附近及以東的地區,除哈密以外,實行同于內地的府縣制;③對于蒙古貴族和歸附清朝較早的哈密、魯克沁等地的維吾爾族頭目則實行札薩克制與封以親王之類的爵號,擁有世襲領地。這個時期維吾爾族地區處于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有些地區還保留著農奴莊園制度。在新疆南部地區,占人口8%以地主、富農,卻占有40~50%的土地,而占人口92%的農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沒有土地。主要剝削形式為伙種對分。農民種地主土地,只能分得產量的30~50%,還要替地主交納田賦雜稅,每年必須為地主作無償勞役。靠近城鎮的地主,用實物地租剝削農民。南疆的墨玉、庫車、阿克蘇有完整的農奴莊園。農奴主被稱為“和加”(意為圣人后裔),占有大量土地和各種農奴。他們可以隨便買賣農奴或把農奴作為禮物贈送。按等級給份地,每戶要有2至4個勞動力為農奴主服勞役。一些喪失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農民紛紛淪為雇工,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并出現了養子長工、贅婿長工。由于南疆地區的絕大部分耕地靠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天山雪水灌溉,地主則壟斷水源,利用掌握水權對農民進行水租剝削,或收取苛捐雜稅,甚至有意破壞水源以達到兼并農民土地的目的。

維吾爾族地區的地主經濟,又往往和宗教統治相結合。宗教上層占有大量土地、房產、水磨,通稱“瓦合甫”。他們利用掌握的“瓦合甫”,與世俗地主相勾結,進行封建剝削。宗教稅有“吾守爾”糧,稅率為收獲物的十分之一;“扎卡特’’稅,稅率為全年產品四十分之一。買賣房屋、田產、典押、借貸、繼承、遺囑、宰牲、訴訟等都要交稅,名目繁多,使廣大勞動人民過著十分貧窮、落后和悲慘的生活。生產工具十分簡陋,生產力低下,很多農村瀕于破產的邊緣,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和橫征暴斂,更加速了這種進程。

維吾爾族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對于植棉和園藝尤其具有豐富經驗。新疆最遲在南北朝(420~589)時代就已大量種植棉花,內地大量種植棉花是在元朝(1279~1368)以后,而植棉技術傳入內地的道路之一就是新疆。在新疆由于有發達的園藝業,很多地區都出產大量的、品種繁多的瓜果,獲得了瓜果之鄉的美譽。其中特別著名的有和田地區的核桃、水蜜桃,皮山縣的石榴。英吉沙縣的巴丹杏仁,阿圖什縣的無花果,伽師縣、麥蓋提縣和鄯善縣的甜瓜,庫爾勒縣的番梨,庫車縣的杏干和包仁杏,吐魯番縣的無核葡萄和葡萄干,伊犁地區的蘋果以及呼圖壁縣的西瓜,等等。特別是吐魯番的無核葡萄和葡萄干、庫爾勒的香梨以及鄯善等地的甜瓜近些年來遠銷國外,在國際上贏得了美好的聲譽。

維吾爾族的手工業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精湛的技藝。特別著名的有和田地區的地毯和絲綢,莎車縣的巴克衫綢,喀什市的繡花小帽,伊寧市的莫合煙和長筒皮靴。庫車縣的“砍土曼”(一種鐵制農具),烏魯木齊市的烏修爾鐮刀等。尤其是和田至若羌一帶素以出產美玉而著稱。和田玉種類甚多,以“白如截脂、黃如蒸粟、紅如雞冠、紫如胭脂、墨如點漆”者為上品。歷史悠久的玉雕造型別致,制作精美,是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品中的一支鮮花。和田的地毯圖案精美,色澤鮮明,作工精細,經久耐用,暢銷國內外。英吉沙縣和庫車縣制作的小刀,刀刃鋒利,刀柄和刀鞘鑲嵌精美,深受人們的喜愛。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向甘肅河西地區勝利進軍。同年9月25日和26日,駐新疆的國民黨軍隊將領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宣布起義,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在司令員王震的率領下進駐新疆,與三區革命軍會合。三區革命軍改編為第五軍。同年12月,成立了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結合新疆的具體情況,制定了施政方針。1952年夏季,在農村完成了減租反惡霸運動;1953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從1953年起先后建立9個民族鄉、7個民族區、6個自治縣和5個自治州,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7年,全區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40多年來,國家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給新疆地區以巨大支援,雖然經歷過曲折的道路,但經過維吾爾族和各族人民一道辛勤勞動,各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生產迅速發展,維吾爾族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顯著改善。

1950—1988年新疆用于基本建設的投資累計330億元。其中60 %來自中央。經過投資建設,初步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格局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單一的農牧經濟結構正在向綜合經濟結構轉變;封閉型經濟開始向外向型經濟轉變;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正在向商品經濟的市場經濟轉變。199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農業總產值達207.6億元。鋼鐵、煤炭、石油、電力、有色金屬、汽車、農牧業機械、紡織、制革、制糖、木材加工等現代工業崛起于天山南北。農、林、牧、副、漁、鄉鎮企業連續發展。商業流通、對外貿易出現了新局面。新疆利用沿邊優勢、其對外開放的步伐在內陸省份中最快。隨著新疆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一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地區將在亞州大陸腹地崛起。

文化與藝術

維吾爾族有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文化藝術。文學的體裁、內容都十分豐富,如流傳至今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等。勞動人民的口頭文學豐富多彩。流傳極廣的“阿凡提的故事”,至今為人們喜聞樂見。近現代也有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毛拉比拉力賓·毛拉玉素甫所著《中國土地上的戰爭》的敘事長詩,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1864年的抗清斗爭。革命詩人穆塔里甫在抗日戰爭時期寫出《中國游擊隊》、《戰斗的姑娘》、《愛與恨》等許多熱情洋溢、歌頌祖國的詩篇。維爾吾族能歌善舞。在農村中,結婚、節日、歡迎貴客以及一切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幼簍警歌警舞。傳統的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多種,“賽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曩譽:.霎行全疆尤其盛行于南部地區的“夏地亞納”,是一種歡樂的民間集體舞。古代維吾爾族型竺紫曼簍舞譬史詩——《十二木卡姆》,包括歌曲、舞曲、組歌等340多首,已整理、錄譜。建粵要’顰楚孽的音樂、舞蹈以及民歌等從形式到內容更加豐富、新穎、多采。維吾爾族的民族水襦句十兒種,常用的有“達甫”(手鼓)、“獨他爾”、“熱瓦甫”等。

另外,值得維吾爾族驕傲的是維吾爾族醫學。“維吾爾族醫學”簡稱“維醫”。有悠久的歷史和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早在高昌回鶻時期,就有回鶻文醫書,其中有內科、外科、眼科、皮膚尊、婦產科的藥方,還有食療法。在元代還將《難經》、《本草綱目》等漢文醫學著作譯成維吾爾文。漢維開展了醫學上的交流與借鑒。維吾爾醫學以“土、水、火、空氣,為代表的“四大物質學說”和“血津、痰津、膽津、黑膽津”的“四津體液學說”為基本理論,解釋人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創立了一整套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診斷疾病重視查脈、望診和問診。治療內科疾病以內服翌望主,多用糖漿劑和膏劑,并重熏藥、坐藥、放血、熱敷、拔火罐、飲食療法等十多種療法,對心臟病、肝膽病、胃病、結石、痢疾、精神病、白癜風等幾十種疾病的治愈率較高。治療外科疾病有服藥、敷藥、烙法、熱罨、結扎與普通手術等療法。在吐魯番有埋沙療法,患者或躺或臥,或跪或坐,將身體的一部分埋在灼熱的沙子中治療疾病。這種療法,對治療各種類型的關節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脈管炎、慢性附件炎等都有明顯效果。在藥劑方面,方劑的組成有主藥和副藥之分,常用復方合劑,多者50味藥,少者7味藥,一般不用單味藥。. 建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維醫的挖掘整理,并廣泛用于臨床實踐中。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學校。整理編寫出版了醫學史、理論基礎、醫術、常用藥、常用單方、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包扎等方面的醫藥學著作多種。維吾爾醫藥學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俗習慣維吾爾族一般是小家庭,子女結婚以后便與父母分居。過去雖行一夫一妻制。但多由家長包辦,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了很大的變化。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上普遍受到尊敬。

維吾爾族農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內設有壁爐,燒柴作飯和取暖。有些人家的墻壁上有用石膏雕塑的壁龕,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地方,也是裝飾家庭的藝術品。中等以上人家的住房,有夏房和冬房之分。房前屋后,一般都栽培著桃、杏、蘋果、桑樹等,門前往往種植匍萄,形成涼棚,有些人家在庭院里種植各種花卉。

維吾爾族農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餅)、面條、抓飯、茶、奶等。待客、節日和喜慶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飯。集市上出賣的烤肉、烤馕、薄皮包子、小水餃等,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瓜果是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維吾爾族植棉和棉織業歷史悠久。過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長袍稱為“袷袢”;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穿黑色對襟背心,現在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愛戴“尕巴”(四愣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鏈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宗教與節日

維吾爾族在古代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紀后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正統派(遜尼派),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依鄯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取消了上層宗教人士干涉司法(如設立宗教法庭)、干涉教育、征收宗教捐稅(如吾守爾、扎卡特、卡斯布里)等特權,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

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齋節(肉孜節)、古爾邦節(亦稱庫爾班節或獻牲節)、諾魯孜節。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最為隆重,信教群眾家家炸油馓子,很多人家宰羊殺雞。節日開始,男女老幼芽上新衣互相拜節,互致節日的祝賀。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國家民委網站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