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作者: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王杰 廣州開發區檔案館 田果
孫中山稱“華僑為革命之母”,并非過譽。這是對華僑在辛亥革命中歷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認知和理論概括。
一、創建革命團體,組織革命力量
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是從華僑中開始的,革命團體的第一批成員都是華僑。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華僑何寬的住宅宣告興中會成立,以“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第一批參加者有何寬、鄧蔭南、鄧艾泉等二十多位華僑。
興中會成立后,孫中山派人到美洲、越南、日本等地發展會員,各地相繼建立興中會分支機構。至1905年同盟會成立,興中會有姓名可查的會員共有325人,其中華僑和在僑居地入會者占70%,他們包括工人、中小商人和知識分子。
同盟會成立后,海外華僑以實行贊助中國革命事業,踴躍加入革命組織,同盟會支部和分會在海內外紛紛成立。1906年創建新加坡分支機構,接納五百多人入盟;1908年秋,又成立中國同盟會南洋支部。
在美洲,孫中山鑒于華僑眾多,同盟會成立前就通過美洲洪門大佬黃三德、英文書記唐瓊昌做組織動員工作,統一美洲洪門團體為致公堂。至1910年,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等地相繼建立十多個同盟會分會,并成立同盟會美國總支部。與此同時,孫中山同黃三德協商,將致公堂與同盟會合并。
到武昌起義爆發前,同盟會在世界各地建立起總會和分會近80個,會員約3000余人。凡華僑所到之地,幾莫不有同盟會員之足跡。
二、籌款捐資,贊助革命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伊始,就走上了一條以武裝反清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發動武裝起義,需要大量的經費來充當軍餉和購買武器彈藥。孫中山曾多次稱贊廣大華僑之踴躍捐輸是革命經費的主要來源。
興中會成立后,孫中山隨即籌劃第一次武裝反清起義。1894年底,孫中山見事機日迫,急于返國,然而兩手空空,異常焦灼。這時,孫中山的大哥孫眉便以六七元之價賤售其牛牲一部,以充義餉;檀香山僑商鄧蔭南也盡變賣其商店及農場,用來充當起義軍費。是年12月,孫中山攜帶籌得的13000元港幣的軍餉束裝歸國,策動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未發動而失敗,但華僑慷慨解囊的精神給孫中山很大鼓舞。
1907年,孫中山在廣東潮州黃岡發動起義,當時的南洋華僑蕭竹畸為革命往來奔走,且盡貸其田產,得數千金,借供運動經費。越南堤岸另外一個以賣豆芽為生的華僑小販,為支持革命,將半生的積蓄數千元捐出,之后還堅持每日都將賣豆芽所得一部分積累起來,用作革命經費。
據研究,孫中山領導的第二次到第八次武裝起義所用經費20萬元主要來自南洋華僑。第九次和第十次起義的經費主要靠美洲華僑的捐獻。
黃花崗起義后,海外華僑的捐資運動規模更大,范圍更廣,款項更多。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緬甸同盟會立即組織募捐,至11月17日,就捐集港幣1萬元,匯寄香港《中國日報》社轉交孫中山。據統計,辛亥一年,南洋華僑捐助了五六百萬元。6月26日,舊金山同盟會與致公堂聯合成立了洪門籌餉局,先后到北美14個城市募捐,僅五個月時間,共籌得美金144130元。芝加哥華僑還捐款籌辦飛機隊。
南美洲華僑人數雖少,但他們捐資支援祖國反清斗爭卻十分踴躍。武昌起義爆發后,革命浪潮洶涌澎湃。消息傳到秘魯,秘魯華僑于10月16日成立籌餉局,四天時間,就收到捐款12535元。
捐款支持祖國革命的華僑,從富商大賈到一般僑眾,階層相當廣泛。海外華僑的捐獻是不圖絲粟之利,不慕尺寸之位,一團熱誠,只為救國,盼望祖國走上民主富強之路。他們所提供的一批又一批巨額經費,給了國內革命以強有力的支持。正是有廣大華僑的大力支持和無私捐助,孫中山才得以在不斷的起事失敗后重新開始,最終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
三、投身革命斗爭,參加武裝起義
在革命進程中,華僑除踴躍捐款助餉外,還積極參加革命斗爭。從孫中山組織革命團體起,直至武裝推翻清王朝,期間有不少愛國華僑回國參加武裝起義,英勇斗爭,捐軀革命。武昌首義前,孫中山直接指揮和發動過的10次武裝起義。從組織、發動和參加戰斗的人員來看,每一次起義都離不開華僑的大力支持和參與。
1895年廣州起義和1900年惠州起義,是孫中山最早策劃的兩次武裝起義,參加者就有檀香山華僑鄧蔭南、宋居仁、侯艾泉等人。
1907年廣東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起義,分別是以新加坡華僑許雪秋和鄧子瑜所領導的華僑為骨干的武裝起義。而1908年廣西欽廉起義和云南河口起義,越南、緬甸等地的華僑也起到中堅作用。1908年3月,黃興以旅越華僑200余人組成中華民國南軍,開入欽州發動起義,后因彈盡援絕,退至越南。這些起義雖遭失敗,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西南各省得到廣泛傳播,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創造了條件。
有些革命志士激于義憤,曾多次采取暗殺手段,刺殺清朝王公大吏,借以打擊清政府的統治。1910年11月,舊金山華僑鄺佐治行刺清朝赴美考察的海軍軍務大臣載洵;1911年4月,馬來西亞華僑溫生才刺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
廣州黃花崗起義,被孫中山譽為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在這次起義中,共有86位勇士為之英勇獻身,其中華僑就占29人。南洋華僑工人杜玉興,隨黃興進攻督署,踴躍爭先,擊斃清軍防營10余人,后與兩廣總督張鳴歧左翼金邦振交戰,金被擊斃,杜身中數彈殉難。南洋僑商陳文褒負責在城外發難,當聽到城內槍聲,便主動沖入城內,猛攻督署,不幸殉難。新加坡華僑李文楷在這次戰斗中,率領眾人奮力直前,與清軍展開巷戰,擊斃敵人數十人,雖身中數彈,血流如注,仍然奮力直前,最后終因傷重倒地殉難。河內華僑羅聯,戰斗中擔任先鋒,轉戰至小北門時被捕,在獄中,他對前去探視的族弟表示:“吾必舍生取義,望弟能繼吾志”。臨刑時他高呼:“中國非革命無以救亡,望后起者努力前進!”馬來西亞華僑李炳輝,追隨黃興進攻兩廣督署,踴躍爭先,與敵力戰,后中彈而殉難。華僑烈士方聲洞,在起義前寫給父親的絕筆書中表示:“是以滿政府一日不去,中國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國土,必自驅滿始……兒雖死亦樂也。”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海外,各地華僑紛紛回國參戰。美國華僑購置六架寇蒂(Curtis)式飛機,組成飛機隊抵達上海、南京,聲援革命軍;暹羅振興書報社社員200多人返國參戰,其中80余人組成華僑炸彈敢死隊;澳門華僑盧怡若、馮百礪等人組成香軍,響應武昌義舉;越南華僑石錦泉組成民軍2000人,參加光復廣州之役;新加坡華僑許雪秋組織民軍,光復潮汕;印尼華僑近千人返國參戰。此外,廣東普寧、惠州、新寧、四邑、新安、雷州,及福建福州、廈門等地的光復起義,都是華僑同盟會成員直接發動和領導的。
四、聲援孫中山,支持新政權
武昌起義的勝利,震撼了全國,也驚動著全世界。海外華僑聞聽武昌起義勝利的喜訊后,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當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的消息傳到海外時,海外華僑更是欣喜若狂,采取各種形式聲援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祝賀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海外華僑的賀電“為日盈尺”。為了慶祝革命勝利,慶祝中華民國成立,慶祝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舊金山舉行了盛大的游行。同盟會分會和仰光華僑商務總會不僅聯合召開慶祝大會,還選派了三名代表回國參加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盛典。海外華僑還紛紛發電表示,建設共和,萬民有賴,堅決支持孫中山早日北伐,直搗燕京。
新政權初建,財政窘境是個困擾臨時政府的急迫問題。孫中山赴任臨時大總統的頭一天,還身無分文。當時,帝國主義對南京臨時政府在外交上拒絕承認,在財政上也拒絕借款。因此,南京臨時政府不但在政治上、軍事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且財政上也極端困難。
海外華僑了解到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窘境,馬上捐款支援。緬甸華僑組成“緬華國民捐總局”,發起勸募“國民捐”、“愛國捐”運動,組織募捐小隊,沿街逐戶上門勸捐;美洲華僑在賀電中告慰孫中山:“聞公被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闔境華僑歡極,慶國得人,齊祝萬歲。款繼發。”馬來亞霹靂華僑的賀電也提到“款明日電付”。新加坡僑商陳嘉庚獨捐五萬元直接匯給孫中山。總之,在臨時政府肇建于南京,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廣大海外華僑曾給予大力援助和支持。這對當時一貧如洗的新政權來說,猶如是久旱中的及時雨。孫中山當時曾激動地說:海外華僑捐助軍餉者,絡繹不絕,共和前途,實嘉賴之。
海外華僑還積極地參政議政,回國參與組織臨時政府事宜,服務于南京大總統府及各省政府。此外,還有很多海外僑胞回國投資興辦實業,修筑鐵路和開采礦產,從事經濟建設。1912年初,馬來西亞華僑吳世榮就和歸國華僑到南洋募集資金300多萬元,準備與上海銀行家沈縵云共同組建“中華實業銀行”,以推動華僑投資和參加國內的實業建設。
許多華僑科學家還紛紛回國參加革命,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旅美飛機制造師馮如。辛亥革命爆發后,為報效祖國,支持革命,馮如帶著自己制造的飛機回國,組織飛機偵察隊,準備配合革命軍作戰,不幸在一次試飛中失事身亡,年僅三十歲。
華僑客居海外,長期遭受種族的壓迫及歧視,深感祖國的獨立富強不僅是一種民族的自豪,也對自身的地位影響尤甚。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產生的民族覺醒意識的指引下,積極投身于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他們為革命團體的創建,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經費的籌集,武裝起義的參與和籌劃,新政權的鞏固和發展都做出了不朽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