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近年實行免費開放,隨著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到來,到此參觀的游客人次由前年的130萬、去年的155萬,一路攀升至今年有望達到的180萬。
中新網9月6日電 香港中通社5日發文說,從一介布衣到歷史人物,該如何認識“真正的”孫中山?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捷指出,革命年代,孫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上世紀70年代以后的建設年代,他是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后來有說法稱中華民族經歷了三次騰飛,其中第一次就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所長王杰認為,孫中山的形象正逐漸走回原真。
文章摘編如下:
香山翠亨村地處廣州、香港、澳門三點連成的珠三角南部,咸淡水交界不僅令這塊土壤物產豐富,更促成其開風氣的文化傳統。這里是孫中山度過了12個春秋的地方。
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近年實行免費開放,隨著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到來,到此參觀的游客人次由前年的130萬、去年的155萬,一路攀升至今年有望達到的180萬。
故居的主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紅色兩層小樓,1892年由孫家長子孫眉出資、孫中山主持設計建造。一樓客廳擺放酸枝木家具,典型的中式格局,門兩側還掛有孫中山親書的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p>
不過,1866年孫中山出生時家境貧寒。孫父靠租種別人的兩畝六分地,勉強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孫中山曾和宋慶齡談到,童年時上山打柴、下地割草、替人牧牛的經歷,讓他很早就想到“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這樣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p>
如今的翠亨村實際成為一個以孫中山為主題的歷史文化村,不光有傳統民居、博物館,還保留了一片農業展示區。
一位參加“追尋孫中山的足跡”活動的臺灣大學生江佩璇在稻田、魚塘間流連良久,她說,“我們天天在教室里看到孫中山的照片,但今天置身于他的成長環境,才了解為何他可以既擁有開闊視野,又能將一些傳統保存。”
孫中山12歲那年到夏威夷檀香山投奔大哥孫眉,又先后在香港求學、澳門行醫,自此從翠亨村走向世界。1894年上書李鴻章未果,孫中山隨即組織興中會,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1895年,孫中山等人在廣州發起反清武裝起義,雖遭鎮壓,但事件在國內反響很大,“孫文”的名字第一次震動“江湖”。此后16年孫中山都過著海外流亡生活,1896年“倫敦被難”后,香港《德臣西報》載文稱,“可以有把握地說,他(指孫中山)是個非凡的人……在他沉著的外表下,藏著一個遲早會在中國起巨大影響的人格?!?/p>
從一介布衣到歷史人物,該如何認識“真正的”孫中山?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捷指出,革命年代,孫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上世紀70年代以后的建設年代,他是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后來有說法稱中華民族經歷了三次騰飛,第一次就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所長王杰認為,孫中山的形象逐漸走回原真。他說,孫中山從平民中來,代表平民利益,但一直是偉大人物,因他有愛國若命的一種情懷,與時俱進的一種取向,不折不撓的精神和意志,振興中華的理想。最難得的是他從一而終,屢次失敗卻不斷努力。
“無論什么時代、何種政治立場,講到孫中山,整個民族都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啟發和鼓舞?!鼻窠菡f。(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