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政府與市場”關:劃清相互的邊界
青島市高新區今年推出一項重要改革:原先管委會大包大攬的六大政府職能,如今“掐掉中間,只留兩端”,將科技園區建設、融資、評估、運營四大環節交給市場,政府更多注重做好規劃和服務。
“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青島市高新區工委書記陳飛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嘗試引入美國硅谷、清華科技園等產業平臺,更多讓市場發力。
如何理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這是處在深水區的中國改革必須跨過的難關。
當前,我國行政審批事項依然過多,少數地方、部門設置審批、許可的隨意性大,程序不規范,束縛了企業、公民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容易出現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
不僅如此,如果政府對市場經濟的主體不能一視同仁,也會束縛社會資本的活力。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的兩大支柱,但占中國企業總數九成以上、總量突破千萬家的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打破行業壟斷,未來必須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放開市場準入,打開長期存在的‘玻璃門’‘天花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
“一些政府部門過度干預經濟的背后,存在部門利益的驅動。”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少數政府部門的這一傾向已成為與民爭利的根源。
理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從根本上轉變“萬能政府”形象,建設服務型政府,并非易事。“推動政府自身改革,等于拿刀子割自己的肉,每走一步都不容易。”汪玉凱直言。
隨著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開啟大幕,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取消下放數百項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公司注冊資本“零門檻”、叫停公款考察性出訪、大力度反腐倡廉……今年諸多改革釋放出調整利益動真格的攻堅信號。
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曬“三公”經費細賬、推官員財產公示、減并政府機構、打擊貪污腐敗……面對一個個“硬骨頭”,改革期待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