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改革用什么改變了中國?
從短缺到充裕,從溫飽到小康,從封閉到開放,從僵化到活躍,改革用市場魔棒激活當代中國,煥發蓬勃生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中國發展的活力之源,中國改革的不變方向。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高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旗幟,市場化改革再揚風帆。
市場化改革是活力之源
回望來路,才知道中國的改革已走出多遠。
35年改革歷程,就是從傳統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程。
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配置。市場經濟借助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杠桿,把有限的人、財、物以最優化的方式分配到社會生產各個領域,快速滿足千姿百態的需求,實現效率提高和財富增進。
改革從市場起步,中國需要市場經濟。
35年前,改革起步,國門打開,“市場經濟”第一次進入我們黨的視野。鄧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從十二大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十三大的“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市場取向輪廓逐漸清晰。
21年前,十四大將“市場經濟”第一次寫上社會主義旗幟,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更加明確。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奠定我國新的基本經濟制度框架,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有了新飛躍;
11年前,十六大宣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1年前,十八大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實踐,深化了我們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市場的作用,增強了我們銳意推進改革的自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黨中央領導下,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實現體制創新和理論創新,向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出堅定步伐。
35年來,市場化改革披荊斬棘,一路開枝散葉,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徹底改寫中華民族的命運,成為活力之源、變化之源、發展之源。“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優勢基因組合,顯示出巨大的制度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核心是理順“兩只手”的關系
市場化改革千頭萬緒,但核心是理順“兩只手”的關系,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看不見的手”要充分施展——
經歷了多年爭論,人們終于明白,任何計劃與行政干預,都不可能比市場這臺“超級計算機”更高明。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央沒有出臺大規模刺激計劃,而是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面對所謂銀行“錢荒”,沒有降準、降息一味“放水”,而是在適度提供流動性的同時,讓利率杠桿調節資金需求;面對實體經濟發展困難,不是急于輸血,而是放寬準入門檻、降低創業臺階,使民營銀行好夢成真,“零成本”注冊遍地開花。
“看得見的手”要真正有效——
市場一旦失靈,政府就要出手:“一袋奶粉”曾讓千家萬戶頭疼。今年,“奶粉進藥店”,最嚴監管重塑國產品牌公信力;“6家奶企罰款6.7億”,最大反壟斷罰單逼出奶粉降價潮。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在市場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隨意而為,但也不能無所作為。從“劃槳”變“掌舵”,從“全能”變“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擔當,把該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實將職能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當好“守夜人”。
用好“兩只手”,呼喚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歸位、缺位的到位、錯位的正位。十八大以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刀闊斧,展現了壯士斷腕的勇氣。
更好地兼顧效率與公平
“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改革開放初期,“效率就是生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人們的追求。今天,“財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慮”卻越來越多,人們對公平正義呼聲強烈。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要求。種種不公平社會現象,并不是市場取向改革的必然結果,而是由于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就要在改革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勢,消除不完善因素,尋求改革的“最大公約數”,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避免“權難制衡,利難共享,人難出頭”。
要促進權利公平。通過戶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彌合“城鄉二元鴻溝”,保障每個社會成員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別讓一紙戶口簿擋住農村人口的平等養老和醫療、擋住農家子弟的平等教育和高考、擋住農民工的平等勞動和報酬。
要促進機會公平。打破行業壟斷、降低準入門檻、簡化行政審批,讓不同類型的經營者平等參與、同臺競技。
要促進規則公平。在一些地方和領域,很多人寧信“潛規則”、不信“顯規則”,“不找熟人不安心、不送紅包難放心、不走關系總擔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健全法律體系,用法治處理經濟生活中的一切事務,各種利益主體才能公平競爭,釋放創造潛能。
更好地兼顧效率與公平,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的作用。政府既要跟上市場節拍,又須守護公平正義,每一次改革都應考量:是不是“保障大多數人切身利益,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同時,“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讓社會力量成為維護公平正義的“調節器”。
今年,一項項促公平、惠民生的舉措接連亮相: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九連增”,前三季新開工保障房620萬套,600萬戶小微企業享受與個體工商戶同樣的稅負,提高城鄉低保標準,金融和鐵路等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國務院決定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
向市場經濟要效率,向社會主義要公平。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提升效率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正義,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
時間緊迫,距離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只有短短7年:任務繁重,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需攻堅克難。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今年以來,改革繼續朝著市場化方向闊步前行:
國務院多個機構調整撤并、取消和下放3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營改增試點在全國推開、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降低公司注冊資本登記門檻、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
市場化改革越往前走,觸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復雜,遇到的難題也越大。目前,影響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場化改革面臨新挑戰。破解前進中的舊痼新疾,進一步激發全社會活力和創造力,亟須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沖破利益固化藩籬,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巨輪駛入更遼闊的海域。
人們對下一步市場化改革寄予熱望: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差距;啟動新一輪國企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土地、戶籍、社保制度等改革要破題,促進新型城鎮化;財稅、金融、投融資改革要大力推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加快形成;市場要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和加強公共服務……
改革無止境,方向不動搖。
十八屆三中全會繼往開來,市場化改革站上新起點。沿著這個方向挺進,我們堅定不移,壯志滿懷。(記者 龔 雯 田俊榮 吳秋余)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0日 01 版)